在新疆,随处都能听到旁人对浙江商人的啧啧好评,但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却经常能听到来自他们的叹息。表面风光的浙江商人,并非一路都那么顺畅。摸着石头过河,不绊两下就能顺利到达彼岸的人,毕竟是少数——况且,就算过了这条河,接下去还会遇到很多条河。
很多浙江人赤手空拳到新疆打拼,当辛苦积累的第一桶金一夜间就交了学费的时候,他们没有气馁。正因为有这样百折不挠的性格,他们才会拥有今天的风光。记者记录下一些他们用重金买来的经验教训,希望能给更多的创业者一些启示。
背着债务,48岁东山再起
失败原因:不了解行情,不了解时事
教训:越是处于事业高峰,越要注意风险
新疆浙企联合会会长黄银荣,50多岁,每天6点起床,一天坚持工作10个小时。
他涉足很多产业,以钢材贸易为主,石油、棉花等多项热点产业,他也都没拉下。他把自己的创业经历概括为三次创业:1968年开始经商“一次创业”、1991年转型钢材贸易“二次创业”、1996年赴新疆“三次创业”。后两次创业,他都是在前一次失败的基础上东山再起。
黄银荣是浙江乐清市(当时还是乐清县)柳市镇上五宅村人。早在1968年,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1968年到上海做小生意,1974年回家乡电器厂跑供销,1985年甚至承包了工厂。
两年后,不安分的他辞去厂长职务,到上海搞起了服装生意。1988年,他在淮海路上租了两个柜台,做起了女装生意。看上去商机无限的女装事实上风险很大,外行的黄银荣恰恰又赶上了1989年的经济下滑,多年的积蓄瞬间就赔了个精光。
“不了解行情,不了解时事,是当年失败的原因。”黄银荣给自己总结。
第二年,他去拜访一位在上海宝钢工作的朋友,敏锐的他一眼就发现了商机:温州做电器的小厂很多,钢铁薄板是必须的原料;而钢铁厂恰好有大量的二级钢、废钢,正愁没有销路。黄银荣兴奋极了,他相信自己找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致富之路。
“拉钢材的汽车开始是一辆,后来是几辆,最后发展到几十辆。一车就是20吨钢,这些汽车由上海浩浩荡荡开过来,一直开到了金炉(乐清的一个镇)。”因为他的带头作用,乐清金炉自发形成了钢铁交易市场,目前每年有几十亿成交量。
就像黄银荣事后总结的:什么东西都有涨跌波动,你不能指望钢铁生意一直好做,该收手时不收手,代价一定很惨重。
1995年,钢铁价格大涨,所有的人都涌往钢铁行业。黄银荣当时通过种种努力,购进了大批钢材。但是没想到,不久钢价就迅速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