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高管的薪水追上了50年代人
这几天,浙江省某猎头公司要为十余家企业物色20位高管人员,经过筛选列出的“围猎目标”中,“70末”、“80初”的年轻人居然有6位(目前大多30岁上下),超过了1/4的比例。而两年前,他们物色的人选几乎都超过了35岁。
最近网上盛传一位叫吴莹莹的21岁女孩,担任美国企业TopCoder亚洲副总裁,—百余项发明、三项国家专利、计算机编程高手、艺术特长生集于一身。这一事件虽然备受网友质疑,可是足以说明,“70末”“80后”群体确已引起关注。
UT斯达康公司就有一位出生于70年代中期的区域总经理;传化集团涂料分公司总经理,三年前上任时才28岁,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也获得了数十万元的年薪。
据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统计,以年薪50万为衡量标准,在2000年以前,这一群体由上世纪50年代出生者为主体,他们教育水平较低,敢于冒险,基本集中于贸易和传统产业;2000年—2005年,60年代人超过一半,主要集中于IT和生物行业;其中2003年—2005年属于过渡时期,70年代人伴随高新产业明显崛起;今年,这份名单上首次出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
传统接力模式已被淡化
浙江省千里马人才信息服务中心洪文祥主任最近接到一份求职申请。求职者出生于1979年,擅长英语并在广东某合资企业担任一年以上的管理职务,打算到浙江相关行业工作,要求在现有20万年薪的基础上上浮20%。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张教授认为,年轻人的财富积累脱离了父辈们循规蹈矩式的加法积累,做起了乘法甚至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打破了传统的接力模式,而新一代的做法开始可以影响老一辈,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为“后喻”时代(在社会学领域中,如果主要靠老一代教育新一代,被称为“前喻”时代,取意于“喻”与教育的“育”谐音,同辈互相影响是“同喻”时代)。“后喻”时代更新换代很快,财富积累对经验的依赖变得不是很重要,所以年轻人才可能冒尖。
“从目前看,年轻人大致通过四类途径实现财富增值,首先是个体创业,比如浙大磐石公司;其次是身处企业的管理团队,并从企业上市中分享成果,比如网盛科技和阿里巴巴;还有一类是善于发展自己的年轻人,在毕业后跻身大企业学习经验和文化,使个人履历更加丰满漂亮,然后寻找新公司将个人积累转化为财富;最后一类才是依靠世袭继承获得财富。”
洪文祥说,上海的猎头公司有一份最新调查,超过80%的创业者或正在创业的企业主,不到29岁就掘到了“第一桶金”。也就是说,如果选择行业和方法运用准确,将大大减少财富积累的时间。
浙江工商大学郑勇军教授认为,个别幸运的年轻人懂得捕捉机会,将机遇转化为财富,而国内经济每年10%的增长推动了这一变化。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股热,房地产市场的井喷、网络经济的起起落落,看似平静的社会仍然隐藏着不少商机。尤其目前中国处于高速经济增长期,经济总量的增长提供了不错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