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支票多年来无人问津,除了消费者使用习惯外,主要受困于尚未健全的信用环境。在个人支票使用时,因担心收进“空头支票”或假支票,商家对支票使用审查异常谨慎。即使再“胆大”,商家也不敢“一手交票,一手交货”。
“前几年,个人征信系统没有建立,社会信用环境不健全,个人支票没有可以让人安心使用的支付环境。”一家股份制银行个金部的经理说,由于诚信度不高,在交易中的信任危机,使个人支票一直不能进入日常的消费支付领域。
事实上,在国外,70%以上的个人交易通过个人支票进行支付。个人支票已成为身份、信誉和地位的象征,并促进了整个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在美国、欧洲等地,多数商户都十分认可支票这一支付方式。国内游客在游历欧、美等地时,就会发现旅行支票比信用卡更易被当地商家接受。而在美国,人们很少使用现金,用得最多的是个人支票和信用卡,支票上印有签票人的姓名、地址等要素,甚至支票背景图案都可以挑选定制。但是,对于个人支票仍有一套信用监督机制。如果遇到有人“跳票”,那么使用者的信用记录上就会出现污点,在以后的贷款、办理信用卡等各项金融活动都会受到限制。
展望
软硬件齐推个人支票升温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已在杭投运,信用风险大幅降低,相信个人支票会逐步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日常消费领域中继现金、银行卡之后的第三种资金结算手段。
据了解,去年7月1日,央行在杭启动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主要包含来自银行的三类信息,一是身份识别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二是贷款信息,包括贷款发放银行、贷款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实际还款记录等,三是信用卡信息,如发卡银行、授信额度、还款记录等。
各金融机构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对已发放个人贷款等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时,都可以共享这一系统中的个人信用档案。个人一旦出现不良信用记录,会遭致所有银行的联手“制裁”。仅今年前三季度,浙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已拒绝个人贷款申请2500多笔,金额6亿多元;拒绝信用卡申请6000多张。
“个人征信系统的联网运行后,对个人信用有了约束机制,失信成本大大增加,直接降低了消费过程中信任危机度。这对个人支票的使用相当有好处。”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的工作人员说。
此外,央行最近的一项“新政”,有望改善个人支票不被认同的境遇。12月18日,由央行亲手打造的全国支票影像系统(CIS)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北、深圳6省、市试点运行。这意味着,包括个人支票在内的银行支票可在上述6省、市流通使用,也就是说,支票使用打破了原先只能同城使用的界限,用起来更方便了。
央行在试点基础上,将于明年6月底前,完成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的推广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