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免费施粥点热气腾腾
-乐清胡超生前每天煮18锅粥送困难群众
-父亲谢世后儿子决定遵遗嘱延续爱心
许多人还记得,就在不久前,乐清市乐成镇河滨东路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店里,阿姨王敏煮着热气腾腾的番薯粥, 76岁高龄的胡超老人坐在屋里,露着慈祥的微笑,等候他的“客人”到来。
这是胡超老人自己开办的一个施粥点,正如古时大户人家施粥,他的施粥点,免费对老弱病残、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等开放。老人一生善举无数,而这也成了他一生中做的最后一件善事。
半个月前,老人安详离世。如今,在他慈祥的遗像前,他的儿子继续每天打开一锅锅热气腾腾的粥,继续迎接喝粥的人们。
每天要煮18锅“免费粥”
粥舍的一切都还没有改变。门口上端挂着“稀粥免费供应点”的牌匾,走进屋里,迎面看到墙壁上贴着一个大大的“爱”字,房间里储存着大米、蔬菜,摆着两个大餐桌和40多套碗筷,4个高压锅一字摆在桌子上,宛如老人依然在等待着他熟悉的客人们。
人们都还记得,去年11月22日,胡超老人正式开施粥点,请人在门口写了公告:“一日三餐,早餐6时至7时,中餐11时至12时,晚餐5时到6时,每客白粥1至2碗,小菜1碟,免费供应,风雨不停,欢迎光临……”
从此,每到中午时分,这里就会聚起许多三轮车夫、拾荒者,还有尚未找到工作的打工者,胡超老人热情地招呼着他们。
为了招呼好喝粥人,老人还专门每月花700元钱,请来阿姨王敏煮粥,除了第一天只煮了14锅,后来每天都要煮18锅,一天约需17.5公斤大米。
胡超老人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除子女资助外,每月仅有1100元的退休金收入,为了让施粥点能真正发挥作用,他的粥仅对老弱病残、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等开放。
老人曾告诉大家,煮稀饭帮助贫困人,是他父辈临终前的嘱咐,也是他几十年的夙愿。去年年底,他的儿子腾出店面,女儿帮忙采购,老人自己也拿出1万元资金。尽管天气已很冷,但每天这么多人来喝粥,老人仍然很愉快地坚持要坐在店里,招呼大家。
一生为善的他不曾闲下
胡超老人是位退休的老中医,在人们的记忆里,他生前爱做好事。
从乐清市中草药门诊部退休后,老人也没曾闲下,2002年,在同学的建议和乐清柳市的郑祥田等热心人帮助下,老人在柳市免费坐诊,柳市本地及居住在附近的一些病人纷纷前来求医。半年时间里,老人每天自费从乐成到柳市,不知为多少患者免费开方,为多少患者赠送草药。看到老人如此热心,社会上一些热心人纷纷捐钱。一直至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特殊时期,胡超老人才停止这项活动。
免费坐诊告一段落后,胡超老人拿出十多年来筛选出来的一些文章,决定整理成册,免费赠送大家。这些文章是老人10多年来从报刊上选取的,内容都是一些弘扬社会公德的好人好事等,他认为这些文章的教育意义很大。去年10月份,老人自费请人打字,到温州校对、装订,共复制了500本,赠送给亲朋好友。
在这本小册子的扉页,老人留下一段话:“做好事有好报……本书所录新闻旧事,都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憧憬。”
遗像旁聚集无数陌生人
就在老人的施粥点引起社会关注的时候,去年12月17日凌晨3时许,76岁的胡超老人安详离世。
但施粥点并未就此冷清。就在老人的丧事期间,施粥点附近只搭了棚架办丧事,极其简单,而施粥点仍然照常“营业”。老人去世后,许多人提议施粥点先“停业”几天,但老人的儿子胡新芳坚持施粥。
在老人去世的第二天,一位来喝粥的拾荒者得知老人去世,踌躇了半天,问道:“我没有钱,能不能自己编个花圈送过来?”胡新芳说,丧事那几日,许多不知名的热心人过来帮忙,他们没有吃一餐饭,仅仅是来看一下施粥店,瞻仰一下老人的遗像。
得知老人去世,许多曾受他帮助、钦佩其爱心的陌生人都赶来吊唁。27名喝粥人每人还自发拿出5元钱,凑齐135元送到施粥点,坚持让胡新芳给老人买花圈。
施粥点吸引别人做义工
胡新芳告诉记者,老人是面带笑容离开人世的,临终前,他交待后辈两件大事:一是丧事一切从简;二是施粥点要尽量坚持下去,办丧事期间也不要停止。施粥点自“开业”以来,深受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收到的捐款已有七八千元,大米五六百斤,父亲在世时非常感动。
现在,父亲去了,胡新芳说,父亲的爱心和热情感染了更多的人,当地的包义欢、林爱萍等9人,义务担当起顾问、会计、出纳及采购员的责任,曾助老人免费义诊的柳市人郑祥田,还特地跑到乐成帮忙,做义务工。
“有这么多热心人的支持,我会继承父亲遗愿,努力把施粥点维持下去。”胡新芳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