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城市忙碌起来时,有幢高楼却从此成为留存人们心中的念想。今天清晨6点30分,一阵爆破闷响过后,延安路353号、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内的3号主楼将成为历史。这声撼天动地的闷响,不仅意味着一幢高楼的终结,更意味着在一群人的记忆深处,是一段岁月的终结。记者发稿后仍一直坚守在爆破准备现场,探究爆破背后的新闻。
●最后的现场目击
“三峡第一爆”坐镇总指挥
昨天,在繁忙的3号楼前,一群记者围着一名身着军装的白发老人采访,同样的问题,老人复述了五六遍,却没有一丝不耐烦的情绪。
旁边有人悄悄说:“他上过央视《东方之子》,电视里介绍,他是当年‘三峡清库第一爆’总指挥,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爆破专家。”老人叫薛峰松,1976年开始从事爆破工作,是名副其实的“老爆破”。
此次“西湖边第一楼”的爆破,薛峰松再次担任总工程师。
薛峰松早就对本次爆破一些数据烂熟于心:一共使用炸药360公斤、3号楼楼体内打好了2200个孔、使用炸药包3600个、分布在楼体内外的爆破线长1.3万米,参与现场工作的,有包括来自南京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的100名官兵……
虽然这几天都是阴雨连绵,但在薛总工程师看来,却是“天公作美”:“大楼爆破后会产生扬尘,晴天可能会飞扬至三四百米外,阴天则是一两百米,现在的阴雨天气是‘天然除尘’,再加上洒水车以及其他设施的辅助,相信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多大的影响。”
昨晚7时30分,现场勘察工作接近尾声,主要是勘察现场是否还有“躲”着没被发现的无关人员以及其他活动目标,之后现场被封闭,任何人不得进入。
旧校园里只剩不到50人
自从湖滨3号楼进入爆破阶段后,原先的校区大门昼夜有保安把守,每个从大门内走出来的人都变得神秘起来。
记者试图了解大门里的情况,但从里面出来的人似乎约好了,都简短地回答:“不清楚。”
“我在里面拆楼的,中间的高楼早就不能接近了,工人都被要求离开,剩下的都是穿军装、戴钢盔的,加起来不到50个了。”民工老李告诉记者。
保安说:“里面的人很快都要清空了,今晚我们通宵值班保障警戒区安全,明天早上爆破前我们也要撤出。”
下午两点左右,两名身穿迷彩服的工作人员走到门口,其中一人将一根长40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圆木棒,丢在地上。“木棒可能是用来压紧钻孔中的炸药的。”一名保安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