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早,常山县辉埠镇东乡村卫生保洁员张火荣都会推着垃圾车,沿途收集垃圾……在常山县,已有100多个村实行垃圾集中化处理,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常山是我省欠发达县之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常山县给出的答案是:农民有什么需求,政府就尽力为民办实事。
“八大工程”解民忧
过去,东乡村村民郑根荣吃的是井水,而离这口井不到六七米的地方是一个粪坑。去年12月29日,他家终于响起了自来水的哗哗声,全家人都欢呼起来。
在常山,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民改变生活和生产条件的愿望迫切,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知从何下手。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常山县推行了“八大工程”,从规划、美化等八个方面开展对农村的全面建设。截至去年12月,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8亿元,整治150个行政村,约占全县342个村的一半。
在这些整治完成的村里,农民过上了新生活。当地老百姓编了一句顺口溜:“门口不见土,吃水不出门,垃圾有人管,洋房排成行。”
常山县委领导说: “农民需要什么,政府就尽量提供什么,只要发现群众的共性需求,我们就把它纳入‘八大工程’予以解决。”群众的事要让群众参与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是常山县主要领导的口头禅。一个财政收入才2亿多元的县,如果稍有不慎,这些钱就会打水漂。
作为“八大工程”的配套,常山县推出了“民情沟通日”制度。根据这项制度,村里能解决的问题村里解决,不能解决的由村里填写民情联系卡,通过乡镇上报到县里,由县里帮助解决。
每月10日,成为县乡村三级干部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日子。鸭埠村村支书邱和平有个比喻:这像考生大考,又有点像校长旁听教师讲课,因为在这一天,前来听取意见建议的不单有镇干部,还可能有县领导,虽然他们不发一言,埋头记录,但片言只语均入账,压力很大。
有了沟通制度,各级干部能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招贤镇高埂村有个园地整理项目,因各方利益协调不善,加上村两委班子不够重视,中途搁浅,群众意见很大。“民情沟通日”那天,村民当面责问,干部感到很“坍台”。会后,村干部立即向上反映,努力争取“八大工程”的资金,很快解决了问题。
数据说明了效果:通过“民情沟通日”,常山县补助解决群众急待解决的问题188个,投资达到1200万元。如今在常山,通过“民情沟通日”制度,群众想干的事和干部的业绩开始逐渐“合二为一”。
“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县委组织部提供了一份表格:“……9月,15件;10月,9件;11月,3件;12月,1件”。这是群众希望县交通局解决的问题,表格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众反映的问题越来越少。
一年前,村民曾小林还爱提意见。可是在采访时,记者问他现在对村里还有什么意见,他摸着头,硬是没有想出来。在旁的村干部却觉得还有事要干:两个水库待修筑,村前空地还要搞绿化。
现在村干部干劲十足。村支书徐国祥道出了原因:有事,县、乡方面会主动来问;再加上实施“民情沟通日”后,事情要摆到台面上来做,杜绝了暗箱操作。村干部事情干多了,在群众中威望越来越高。
徐国祥原来办企业,现在做专职村支书,每个月只拿380元,可他照样干得很欢。村里垃圾已经集中处理了,自来水通了,健身器材安上了,道路也硬化了,可他还是找事干。他说,村庄整治才搞好一半,为了子孙后代,哪怕十年二十年,也要把村子变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