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志愿者让他们与杭州更亲近
外来务工人员:杭州志愿者中的新面孔
核心提示
元旦过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开始走上返乡的路,但同时,仍然有很多外来务工者奔波于各个志愿者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做着各种服务。
据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杭州现在从事志愿服务的大约有10万人,这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地人,包括学生和外来务工青年,又以后者为主。
为什么本地年轻人做志愿者的比例不高,那些为生计忙碌的外来务工者反而如此热衷于做志愿者呢?记者对一些做志愿者的外来务工者进行了一番采访,希望能了解到他们的想法。
找到了融入城市的感觉
黑黑的脸庞、魁梧的身材,红色的马夹、红色的帽子,当记者在杭州市志愿者协会见到张军时,他正在卖力地搬着书。天气很冷,他的脸上却满是汗珠。
张军今年29岁,老家是陕西安康的,从2004年夏天开始,他来杭州整整两年半了。而他的志愿者经历在来到杭州后不久就开始了。
“刚开始,我是从报纸上看到杭州有个志愿者协会,经常为大家做好事,就想去看看!”
张军的工作是在超市做商品分类,有一些空闲的时间。想起刚来杭州那几天,他觉得特别没劲,一下班就到处闲逛,或者和工友喝酒、打牌,时间一长,就觉得挺无聊的。
来到杭州市志愿者协会后,张军很快就被那儿的友好和热情的气氛吸引了。如今,他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业余时间里,用于做志愿者了。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并且感觉融入了这个城市!”问起做志愿者有什么感受时,张军是这样对记者说的。
记得刚来杭州时,张军觉得人们的眼神里充满了陌生感,无论是当他在超市里干着单调的活,还是当他开口说着带陕西味的普通话都会产生距离。“刚来那阵子,我特别不自在,老觉得怎么做都和周围的人合不到一块,连他们的话都听不懂!”张军说。
不过,在做了志愿者后,张军的感觉就不一样了,穿着红色的志愿者服,他有着一种特别的自豪感。“那时候,我觉得别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比以前热情多了。”张军说。
记得前几天,张军走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大娘老远就喊:“唉,这不是上次来我们小区打扫卫生的小张吗,可真是个好小伙,快进来坐坐!”老大娘热情地把张军请到她家里,还给她倒水,这时,小张觉得有一种特别被受尊重的感觉。
志愿工作让我们爱上这座城市
张军的行为同样也感染了他的妻子刘有莉,她是和张军一起来到杭州的。张军刚刚做志愿者时,做妻子的她很不理解。因为张军每一次去敬老院陪老人们聊天,或者去景区给游客们带路,或者去路口做文明行路统计,得不到一分钱的报酬。
记得刚来杭州时,张军一个月的收入是六七百元钱,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张军第一次把要做志愿者的想法和妻子说时,妻子说:“你一个月才挣那么点钱,不好好在家呆着,出去干嘛?又挣不到钱!”
让刘有莉不解的是,为什么做志愿者对丈夫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但是,张军却觉得他收获了人们的赞扬和理解。“做好事其实挺快乐的!”
在张军的“煽动”下,她也跟着走进敬老院,一起体验一下志愿者的生活。
在一天的志愿服务中,刘有莉和敬老院的老人们一起聊天,给他们讲故事,还帮着做家务。
刘有莉觉得这些老人对她就像亲闺女一样,而在这些老人的目光里,她也感受到了很多亲情。
“虽然我们挣的钱不多,但是,我想,我们总不能仅仅为了钱活着吧,参加志愿者让我们得到了很多花钱也买不来的东西!”刘有莉这样对记者说。
“我们现在特别喜欢杭州这个城市,这儿的人都很友好,我们在这个城市很开心!”张军对记者说,两年多的志愿服务,让他和他妻子对杭州非常熟悉,他们打算在这个城市长期住下去,至少会呆10年。
志愿者里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如果说,张军和刘有莉因为一起做志愿服务而增进感情的话,同是外来务工青年的刘景礼则更幸运,因为他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刘景礼今年22岁,是安徽濉溪人,他来杭州也有一年多了。刘景礼在宾馆做水电工,工作时间是从下午3点到晚上11点,上午一般比较空。他告诉记者,过去他的性格很腼腆,和陌生人说话都会脸红,工作3个月后,他被一个工友拉去做志愿者,几个月的志愿者经历,让他的性格变了很多。
“记得那次去路口做文明行路志愿者,我的胆子很小,不敢主动和人说话,看到有人违反交通规则也不太敢上去制止,觉得一说话就会舌头打结。”刘景礼说,在跟着别的志愿者一起制止了两三个违规者后,他的胆子才大起来。
由于志愿者经常要和陌生人打交道,刘景礼现在和陌生人聊天,说话时,显得自如多了。
而最让刘景礼高兴的是,他在志愿者的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很多新朋友,还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
“我们是在一起做志愿服务的时候认识的,她觉得我这人很可靠,我也觉得她挺好心的,慢慢就熟悉了。”
杭州市志愿者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陈碧红说,外来务工青年的交际面一般比较窄,朋友圈很小,接触的一般只有老乡和工友,一起参加志愿者不仅让他们做了不少有意义的事,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
外来务工青年
从事志愿服务
得到人们尊重
像张军、刘景礼这样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者,在杭州还有很多。
杭州市志愿者协会专职副秘书长陈碧红告诉记者,杭州现在经常从事志愿服务的大约有10万人,这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地人,包括学生和外来务工青年,又以后者为主。大量外来务工青年的热情参与也是这几年杭州志愿者事业能在全国领先的重要原因。
而另外一部分做志愿者的人里面,则以本地退休老人为主,杭州的年轻人反而非常少。
陈碧红分析,外来务工青年一般空余时间比较单调,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认同和尊重,加上他们性格比较单纯,比较容易满足,往往一句夸奖的话,一个赞叹的目光都能让他们感到很高兴,这可能是他们热衷于从事志愿服务的原因吧。
杭州青年
做志愿者缘何减少
根据陈碧红的介绍,杭州市志愿者协会是1993年成立的,刚刚成立时,杭州人还比较多。但是,从这两年开始,本地人的数量就开始减少了。为什么杭州的青年做志愿者的比例会越来越少呢?
记者对此问题在一些杭州的年轻人中进行了采访。
在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的唐鹏,今年28岁,从小在杭州长大,也有很多朋友。当记者问他会不会考虑去做志愿者时,他说,实在是没有时间,平时都太忙了。
“我哪有时间啊,平时要工作,休息天也安排得满满的,又要陪女朋友,又有这么多朋友聚会,有时间朋友约我我都不能出来,更不要说去做志愿者了!”
而在杭州一家保险公司做管理工作的胡金敏女士曾经参加过几次志愿服务,但后来就不去了,她觉得,志愿服务内容太过单一,不好玩。
陈碧红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本地青年业余时间比较丰富,可能也抽不出时间来。有工作的年轻人很多都不愿意做志愿者,而学生则时间比较少,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也带点“功利”色彩:年终时可以加点学分,提高自己的学分积点,更有利于评奖学金。
陈碧红说,怎样吸引更多人来做志愿者,特别是吸引杭州本地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并且让志愿者保持长期的工作热情,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
她说,杭州还是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尤其是年轻的志愿者。比如在2006年夏天统计“文明行路指数”的活动中,有很多上了年纪的志愿者站在烈日下做着调查统计的工作,其实,这个时候站在太阳下的,更多的应该是年轻人才对。所以,她希望更多的杭州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