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杭州天成教育集团黎明校区的凌颖老师接到一项特殊的任务,她所在的四年级将进行杭州市的“循环课本”使用试点。
一转眼,她和同学们使用“循环课本”已将近一个学期。昨天上午,凌颖按照惯例一本一本检查着四(4)班和四(5)班112个学生合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56本《品德与社会》课本,心情非常激动:每本书都保存完好,没有缺页的现象,页面上几乎没有点点划划的痕迹。这样的课本留给下一个年级的学生使用,应该是完全可以的。
“循环课本”就这样在杭州基本诞生了。
当然,从更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整个“循环课本”的试点只能算成功了一半。因为目前只是产生了第一代“循环课本”,如果等到2007年秋季新学期,下个年级的同学们大部分愿意“循环”使用这批由高年级同学使用过的课本,那才能证明这个实践取得了真正的成功。
“天成”首试循环教材
2006年9月,杭州市教育局将杭州天成教育集团作为“循环课本”试点学校。该校是一所民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有关部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据粗略调查,在这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学生家庭的月收入多数在1500元左右,而子女在2人以上的家庭占48%,因此人均月可支配收入在450元左右。此外,还有31%的家庭月收入低于1000元,其生活负担更为沉重。
因而,杭州的教育主管部门希望“循环课本”不仅是对循环经济的实践,更是要以实际行动支持广大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此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从2008年春季开始,杭州5县(市)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段学生将免交课本费;从2010年春季开始,杭州市城乡教育段学生免课本费。因此,如果通过实践积累一些“循环课本”的使用经验,并且能够行之有效的进行推广,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
诞生护书使者
据悉,从本学期初开始。该校黎明校区一到四年级的音乐、美术、科学、品德、综合实践等五门课,六年级的语文、数学两门课都列入进行“循环课本”的试点范围。
在这个学期,同学们自然而然担当起来一个新角色——护书使者。
四(4)班和四(5)班的学生共同使用《品德与社会》课本。
四(4)班的同学出资购买透明书面,以免封面损坏。随后,老师们又为每本书准备了一张纸,左右两边分别写上两个合作用书的学生姓名及学号。每页纸上都留有空白部分,以便于两位使用者进行交流。
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同样是伴随着护书、爱书的行为展开的。
“×××,你好!很高兴和你共用一本书,希望我们能共同保护好这本书,不在上面乱涂乱画,注意使用!有什么事可以通过留言告诉我!”
而四(4)班班主任施丽娜细心地记录了许多小故事。
有位同学在翻课本的时候有一页书掉了出来。学生赶紧找到相应的页码插了回去。因为没有胶水,他就请另一位同学帮助修复课本。
结果,第二天另一位同学不仅仔细地粘好了课本,而且在留言纸上回复说:“已经完成任务!”
这是“循环课本”本意之外的另一种收获,同学们小心地对待课本,细心地守护课本,显示出很大的责任心。
四(4)班夏卓涛给四(5)班徐昌辉留言:书面后面的页角有点破了,请小心使用,谢谢合作。他还在后面附加画上了一个笑脸。
四(4)班郭倩莹同学给四(5)班许建霞同学留言:请注意了,不要在书里留橡皮渣!
这些留言看似普通,但是却让同学们感受到要有礼貌地向对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双方要以诚相待,愿意听取并接受对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