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最大的网络反扒组织“打哈欠”日前正式宣布解散,用来联络的QQ群也被注销。这个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就抓贼过百的民间反扒组织可谓成果斐然,然而它却在最辉煌的时候选择了落幕,原因何在?记者昨天采访了“打哈欠”的发起人长明灯(网名),他向记者讲述了“打哈欠”无奈解散的来龙去脉。
成立半年抓贼过百
在记者面前,长明灯对于组织的解散依然有着难以释怀的不舍和感伤。
去年8月,从上海回到宁波的长明灯亲眼目睹了多次小偷当众行窃的场景,他感到非常气愤,于是他在宁波当地的论坛上发起了成立一个网络反扒组织的倡议。没想到他的倡议引起了许多对小偷深恶痛绝人士的强烈反响。“第一天就有30个多人报了名,于是我们组了一个QQ群,大家平时就通过手机和QQ联系。以后一传十、十传百,队员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在解散前已经有70多个人了。”
去年8月13日,“打哈欠”在宁波开明街组织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行动,并成功抓了两名小偷扭送到了派出所。初战告捷,他们欣喜不已,更加坚定了反扒的信心。此后,他们组织了50多次行动,共抓获了110多名小偷。据长明灯介绍,“打哈欠”一般一个星期会行动两到三次,每次会分大概3、4个组,为了保证组员的安全,他们还特意将队伍中的“高手”分散到各个组,而“辣椒水”就是他们制服小偷的必备武器。“在我们群里,有退伍军人、在校大学生、还有跆拳道高手,大家都是凭着一股热情来做这件事,而且也想把它做好。”
去年10月,“打哈欠”还在网上公布了“宁波防偷地图”。这些帖子的点击率非常高,网民对这支义务反扒队伍的反映也非常热烈。
一夜之间心灰意冷
这么一支风风火火的民间网络反扒队伍为什么会突然选择解散呢?长明灯说最关键的原因是觉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社会的理解,他用了“吃力不讨好”来形容自己的境遇。“我们是完全义务的,但很多人还是对我们的行为有抵触情绪。长久以来,队伍里很多人都是瞒着家里来参加行动,因为毕竟有一定的危险性。另外经常行动有些队员在经济上也有压力。”
解散的导火索源于1月6日的一次行动。当天,“打哈欠”在宁波的解放南路上抓获了两名小偷,为了防止小偷反抗,他们往小偷的脸上喷了辣椒水。但在晚上10点时,长明灯和队员bauer接到了江厦派出所的电话,因为小偷向警方投诉被反扒队员给打伤了。在四五个小时的辩解和调查后,警方认定小偷的投诉是无理取闹,但“打哈欠”的队员们却感到非常委屈。“这次之后,我们觉得作为一个纯粹的民间组织,来自各方的压力太大,大家觉得心灰意冷了。”
网络反扒法律空白
一边是道义上的高歌猛进,一边是法律上的徘徊游离,“打哈欠”究竟何去何从?在1月8日,“打哈欠”正式宣布解散,一位女会员用了4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景“痛彻心肺”。当天,宁波市民用各种方式怀念“打哈欠”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安慰,有的网友称自己是“含着泪水打着字”。长明灯告诉记者,作为义务的反扒组织,游走在法律边沿的滋味并不好受。“其实在去年年底,我就想到了退出,但‘打哈欠’已经形成了惯性的行动习惯。在忙了一阵以后,我就又回来了,但想不到到头来还是这样的结局。”
记者随后拨通了宁波江厦派出所副所长董伟杰的电话,他表示,“打哈欠”义务抓小偷的行为应该值得肯定。“我们支持他们这种自发性的见义勇为的行为,但反扒志愿者一定要依法行事、注重自身的安全。”
浙江省律师协会一名姓罗的负责人说,网络反扒组织只是一个虚拟组织,和现实中的组织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也没有相应的经费,凭的是一腔热血进行反扒,其勇气可嘉。对于这种组织究竟该如何管理,现在法律还没有一个明文规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家应该对此立法对其进行依法管理。
宁波理工学院法院博士张淼认为,市民自发上街抓贼,属于典型的“私力救济”,与警方行使公权抓贼不同,这并不符合法治精神。网络民间反扒联盟究竟该不该注册管理,法律目前还是一个空白。但民间反扒这样的联盟最好还是经过审批,甚至由政府部门监管,否则可能会出现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