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省气象灾害中等偏重的年份:气温异常偏高,降水略偏少,热气旋、强对流天气、寒潮大雪、干旱、秋季低温、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我省气候异常的趋势比较明显,极端天气也有所增加。通过公布2006年浙江的十大气象事件,省气象专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天气、利用好相关信息,达到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目的。
【事件一】百年一遇超强台风“桑美”登陆苍南马站
解读:超强台风“桑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苍南马站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力17级,实测最大风力苍南县霞关镇达68米/秒。这是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强的台风,比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中心最大风力还强。我省因此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一年,我省共受4个热带气旋影响,其中台风“珍珠”是建国以来影响我省最早的台风。
【事件二】气温异常偏高,为近五十年最暖
解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去年我省的平均气温达18.3摄氏度,比常年偏高1.3摄氏度,是1961年以来的气温最高年(与1998年持平),也是1997年以来的连续第10个偏暖年。全年春、夏、秋三季气温都偏高1摄氏度以上,最明显的是10月偏高3.2摄氏度。
【事件三】我省遭受二十年一遇强“飑线”袭击
解读:6月10日,受强“飑线”(强雷暴带天气)影响,全省普遍出现8级以上大风,余姚达12级,宁波等地出现短时强降雨,绍兴部分地区出现冰雹。杭州市遭受8807号台风后的最严重风灾,整个西湖风景区共倒掉树木409株,三台山顶上的“三台阁”被大风吹塌。造成全省1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
【事件四】高温日数多,大部分地区是常年的2倍
解读:这一年,高于、等于35摄氏度的高温日数全省平均为34天,比常年多16天,大部分地区是常年的2倍,其中丽水、金华等地超过50天。全省最高气温为萧山的40.5摄氏度。全省高温从6月12日开始,9月4日结束。持续高温引起水、电需求上升,全省多次启动C级错避峰用电方案,控制企事业单位用电负荷。
【事件五】大雾频发,严重影响交通安全
解读:这一年大雾影响比较频繁。1月10日晚至15日全省出现罕见的连续性大雾;1月29日至31日,再度出现连续大雾天气,大雾从28日除夕夜开始,部分地区能见度降到10米以内;12月26日、27日又出现全省性大范围大雾。大雾给交通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造成全省高速公路关闭,机场航班延误。
【事件六】梅汛期短,降水量少,南北分布不均
解读:我省6月13日入梅,18日出梅,梅汛期仅6天(常年26天)。梅汛期降雨量少,全省平均61.8毫米,偏少8成。南北分布不均,杭嘉湖地区不到25毫米,丽水、温州、衢州大部分达100毫米以上。浙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事件七】秋季出现罕见干旱,人工增雨近千万立方米
解读: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全省降水严重偏少,平均仅20.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成。高温少雨,使全省出现严重干旱。为此,诸暨、嵊州、新昌、德清等地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总计增水近千万立方米,降雨范围达1.71万平方公里。
【事件八】 3月12日出现寒潮大雪
解读:3月12日至13日受寒潮影响,全省24小时降温幅度10摄氏度以上,48小时降温10至15摄氏度,除浙南外全省普遍出现降雪天气。此次寒潮过程使全省部分地区茶叶、桑叶、红花油茶、水果等经济作物以及油菜、小麦等春花作物遭受严重影响,尤其是茶叶影响最严重,大面积茶园出现了冻害。
【事件九】雷电灾害频繁发生
解读:这一年,全省因雷电而导致的灾害共2601起,直接经济损失3305万多元。8月17日,平阳县钱仓镇山洋村遭受雷击,造成4死1伤。目前,我省防雷设施的合格率仅75%。面对雷灾频发的严峻形势,全省防雷安全意识急待提高,避雷措施和防雷技术急需推广。
【事件十】我省出现五十年一遇“秋季低温”
解读:9月8日至11日,全省各地气温明显下降,内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为17至20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16至18摄氏度,除浙南外都出现了连续天的秋季低温。此次秋季低温影响早,强度强,部分地区达50年一遇,导致单季晚稻灌浆过程延缓,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连作晚稻齐穗期明显滞后,稻穗出现一些白粒现象,有“胎死腹中”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