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的杭州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把可乐瓶旧报纸等能卖钱的“垃圾”堆在家门口,凑到一定数量就卖给收废品的外地人。正因为有着这样勤俭持家的好习惯,使得杭州的分类垃圾桶从开始就没起到“分类”的作用。
杭州市有关部门在2000年召开协调会,确定杭州垃圾分两类收集,一类是生活垃圾,一类是有毒有害垃圾。杭州市城管办综合处负责人昨天承认,其实从那时起,杭州的分类垃圾桶就成了摆设。
杭州的垃圾并不分拣
综合处工作人员认为,分类垃圾桶成摆设,是国情决定的。在国外,没有废品收购这个行当,所以垃圾分类分得特别细致。而由于废物品收购者的存在,杭州居民在扔垃圾前就对垃圾进行了分拣,能卖钱的可乐瓶、报纸、硬纸板等自己先收集好,扔到垃圾桶里的主要是厨房垃圾和零碎杂物,这导致可回收垃圾箱内的垃圾价值不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搞垃圾分开收集、分开处理,投入和产出实在差得太多,所以根本是不可行的。
记者昨天在浙大路上看到,每隔数十米,就有一个可回收垃圾箱和一个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并排立在一起。黄色的箱体上清楚标示它盛放可回收垃圾:纸类、塑料、玻璃、橡胶、金属、纺织品、竹木类;绿色的箱体上清楚地标示着它盛放不可回收垃圾:厨房垃圾、果皮、瓜壳。
一位清洁工师傅说:“每天清理出来的所有垃圾,都直接送到中转站了,没有分过。”而杭州也没有垃圾分拣中心,垃圾经过中转站处理后,直送天子岭填埋场填埋。
分类垃圾桶为何不拆除
其实,杭州是国内最早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城市之一,1986年就开始搞垃圾分类试点。到1999年,垃圾分类处理成了全国性的潮流。杭州市环卫局在上城区的向阳新村、浙江大学锦花苑两个社区的300户居民中进行试点,当时把垃圾分为三类:可回收垃圾,如报纸、可乐瓶;不可回收垃圾,如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
随后,垃圾分类收集的做法就推广开来。杭州街头上的黄、绿两色垃圾桶就是那时由各区环卫部门设立的。
据统计,扔到可回收垃圾桶里的垃圾,50%是不可利用的。还有一半垃圾如塑料袋,虽可回收利用,但价值很小,而处理的成本极高。至于垃圾桶里的各类饮料瓶,基本上被拾荒大军捡走。所以拉到天子岭填埋场的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实在是极少。
久而久之,分类垃圾桶就成了摆设。为什么不拆除?相关人员说,没法拆,拆了怕老百姓问“你们怎么朝令夕改”,一会儿搞分类收集,一会儿又不搞了。另外,这些分类垃圾桶质量特别好,用了这么多年仍然很牢固,小偷也不爱偷,因为是钢化玻璃做的,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