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一是从1979年至1991年,主要依靠民资民力发展农村工业和城镇小型工业,建立市场网络,促进民间资本积累、推动城市工业迅速成长的阶段。二是从1992年至1997年,大胆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阶段。三是从1998年至2002年,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四是从2003年开始,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和实施“八八战略” 、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实践探索,浙江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道路。总结浙江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将其基本特征简要概括为:经济民本多元、社会包容有序、文化自强创新、政府服务有为、党建坚强有力。
1.经济民本多元
所谓“经济民本多元”,是指浙江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格局植根于民力,着眼于民生,源自于民为,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全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多个轮子一起转,不惟成份看贡献”,大力释放各种经济主体的活力,个体私营经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省内外、国内外多种经济资源得到综合运用。“民本多元”是浙江经济能够迅速走在前列的活力源泉。
“民本”是浙江经济的本质特征。“民本”促成了浙江经济“小资本、大经济”,“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形态。从1978年到2004年,浙江GDP增量的55.7%是个体私营企业创造的。“十五”时期又制定了贯彻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等政策文件,促进民营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其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7.1%提高到65%,2005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以上,外贸出口额中个体私营经济约占36%。个体私营经济的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等项指标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最新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有203家入围。
“多元”是对浙江经济发展动力资源多元化的真实描述,是对浙江国有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格局的形象概括,是对浙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等多种资源得到综合运用的真实写照。在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的国有等经济成分也获得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外资进入则呈现出“民外合作”新格局。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作用,借助于日益规范、有序、公正、透明的产权交易市场和制度,浙江较好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等问题,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在市场竞争中培育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强势企业,国有经济获得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到2005年,全省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达到2098亿元,比改革开放之初增加了42倍,比2000年增长了59%;国有经济总资产居全国第6位,净资产居第5位,所有者权益居第4位,利润总额居第3位,净利润居第2位,形成“六五四三二”的前列态势。2005年全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71亿美元,累计已达360亿美元。
2.社会包容有序
所谓“包容有序”,是指浙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的民众、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相互理解、合作共赢的行为范式,各类居民特别是本地居民和外来居民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相互接纳、相互包容、共生共荣的行为状态,社会生活在道德、法律规范基础上协调运转的格局与机制。浙江在率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过程中,先行遇到许多社会矛盾。省委、省政府坚持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大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浙江社会包容有序表现在:一是发扬合作与包容的精神和传统,鼓励全民创业,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包容有序的基础。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合作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发展机会,形成了各类社会主体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各行其道、各得其所的良好发展态势和局面。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构建城市基本全覆盖、农村大部分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二是建立社会利益表达和矛盾化解机制,促进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相互包容。有效保护下岗工人、城市拆迁居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等群体的合法权益,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消除障碍;同时也维护先富人群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发展经济文化的积极性。政府决策前注重听取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建立和疏通公民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的制度化渠道。通过加强政府的依法管理和教育引导,发挥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大力推行集体劳动合同制度,建构劳资两利的和谐劳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