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长洪
[名人专家看浙江] 系列访谈
裴长洪: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是人文精神
[裴长洪档案]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学位,曾在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过,1992年开始研究对外经济问题,曾任2年杭州副市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研究员、博导。
浙江在线1月19日讯(记者 杨晓燕 实习生 何剑俊 摄影 詹逾) “浙江经济为什么那么有活力,这是浙江人有活力。人不一样,经济就不一样!”在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经济专家——裴长洪将浙江经济的成功最先归结为“人”的成功,而非经济本身的因素。
今天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众多专家、学者与浙江省历时一年半共同编著而成的《浙经验与中国发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在浙江》从书在杭州正式发行。作为经济组调研的带头人,裴长洪的言行尤其引人关注。
从杭州的钢构产业里看到浙江的人文精神
尽管课题调研时只来过浙江几次,但裴长洪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却可能是所有专家中最深刻的。记者了解到,裴长洪曾在杭州市做过2年的副市长,“各个地方都跑过,光企业调研就做过94个。”他说。
浙江资源稀缺,如何能在短短20余年中创造出“浙江奇迹”。
裴长洪以他所熟知的杭州作为例子。“了解杭州的人都知道,萧山这里有很多钢结构厂,我当初觉得,这样的产业在理论上讲缺乏合理性。一是这里位置远离国内的钢铁基地,缺乏原料供应;二是工厂的占地面积过大,非常粗放。但没想到的是,钢构产业在萧山发展得这么好,杭萧钢构等企业还上了市,带动了钢铁物流的发展。”
这些就靠得是浙江的人文精神。“浙江固有的人文精神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裴长洪认为。因为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是靠什么?这个活跃的因素是靠什么支配?靠它的意识观念,就是通常讲的人文精神,浙江的人文精神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开放,创新,改革开放到现在都在不断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前之后到现在,它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开放,这是它的人文精神。
浙江经济转型目前仅是“破题”
再来说杭州的钢构企业,各种资源越来越少,这样的大消耗企业该如何发展壮大?裴长洪同样给支了一招——“这种企业要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未来的趋势来说,浙江企业家应该到钢铁基地去设厂,然后在本地搞研发、做资金控制。”
目前,浙江处于经济的腾飞期,对外开放提升期,是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转变期,又是矛盾的突显期,“转型”——目前,正是浙江经济遇到的最大课题。一句话,浙江以前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现在是把“可能”变成合理。
这样一个发展方向所面临的矛盾很多,“这种转型对浙江来说尤有难度,因为目前浙江的粗放型企业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仍有活力,因此要转变它更加难了。”因此,裴长洪认为,目前浙江经济的转型仍在“破题”期,要提升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发展的科学性、协调性、稳定性,浙江未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