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说:“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内产品短缺,进口国外产品非常不易,加上国外产品品质有保证,因此造成人们心目中‘外国造的东西再差也比中国好’的观念。”国人对洋品牌的一味信任,当然让商家看到了潜在的利润,以至于后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洋名儿”和“洋身份”的产品或企业。
杭州市民孙先生说,目前很多人还是比较迷信洋品牌的,有些人购买国内的产品是因为它们的一些主要零部件是从国外进口的,其整体价格又低于洋品牌的同类产品。商家也以此为卖点进行促销。
除此之外,消费者的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最近在浙江烧毁的一批不合格进口名牌皮鞋,其产品标识上就存在一定问题。但普通消费者却看不懂。
这批不合格产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标注的执行标准为废止标准。二是没有标注中国鞋号。我国国家标准《鞋号》是采用国际标准制定的,早在1998年12月起就开始实施,至今已有八年时间,按规定鞋和内包装上必须标有以毫米为单位的现行中国鞋号,该次监督中发现35批次的产品包装上仍标注法码(如37号、42号),英、美码(如7号、8号)等产地国的鞋号标识。三是产品包装上没有标注国内经销商的名称及地址。
产品标识是产品质量的组成部分之一,消费者了解产品的质量主要依赖于生产厂家在产品上的标识。但是据专柜的售货员透露,对于这些有问题的标识,大部分消费者都因不了解而“十分信任”地“接受”了。当然一些售货员对这些标识也不太了解。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说,欧盟对我国反倾销拥有好多武器,比如在服装安全问题上设置障碍。很多人都不清楚服装怎么会有安全指标,这就是一个消费盲区,其实穿与吃的安全指标都非常重要,全世界都非常重视。
中消协曾发布消费警示称,不要忽略服装安全问题。不要一味迷信价格高的产品或洋品牌,“价高”未必“质优”,洋品牌也未必是质量的保证,要仔细查看标识标签和使用说明。
洋品牌丑闻引人深思
洋品牌丑闻不断被曝光,引发了人们的反思。专家认为,对待洋品牌要有公平竞争的概念。
“在国际一体化标准的前提下,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家要承担遵守一体化标准的责任;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也将获得运用国际一体化标准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郑宇民反问,难道世界经济一体化,外国质次价高的品牌就可以横冲直撞吗?
赵伟说:“中国已经步入后WTO时代,我们一方面欢迎洋品牌,这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必须按WTO的市场规则公平地对待国内外品牌,而不是一味地对洋品牌网开一面。事实上,经过这些事情后,很多人对洋品牌的看法更趋理性,一些外国企业也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变化,开始向中国投放一流的产品。近日在北京车展上,国外汽车生产厂商将十款车型放在中国与全球同步上市,就证明了这一点。”
洋品牌的屡屡受挫,是否也给国内的品牌发展创造了契机呢?浙江大学EMBA教育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营销管理研究所所长范晓屏教授指出,本土品牌在本土市场发展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要发挥这种优势,打造强势品牌。
同时,国内企业也要取长补短、虚心学习并引以为戒,创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赵伟说:“我国目前扮演的角色是‘躯干国家’,欧美则大部分是‘头脑国家’。”头脑重在思考,躯干常为体力劳动,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转变观念和完善体制,我国企业应该更快地向研发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