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扬、胡子花白的上虞农民阮炳焱在一些人眼中无疑有点另类,甚至还透着一股子傻劲:住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将挣来的微薄积蓄全扔到了“火”里,火警一响,一把老骨头端起水枪就往火堆里冲……阮炳焱还有另一个名字:救火阿三。就是这个在上虞道墟镇家喻户晓的人,拉起了一支家庭救火队,一干就是18年,大大小小义务救了114场火。
前不久,“救火阿三”的事迹引起了国家消防局的关注,并进入了国家消防博物馆展览。最近,阿三师傅又做出惊人之举,他举债70万元买来了一台吊车用于救火,又开创了家庭救火队的先河。
昨天,他带着记者走到吊车前,摸着吊车欣慰地说:“如果那些六七十米的高楼着火,现在也可以救了。”
这样的傻子我当得挺幸福
1989年的一天,上虞市百官镇上一家商店里来了一位40岁上下、农民模样的汉子,他从怀里摸出5000元钞票,指定要一台10马力的手抬泵。营业员问:“买水泵是办厂呢还是浇田?”汉子爽朗地一笑,大声道:“救火”。个人买水泵救火,营业员还是头一回听说。可对于阿三师傅来说,办一个义务消防队,是在心里闷了多年的夙愿。
回忆起18年前的这一幕,阿三不自觉地摸摸布满皱纹的脸,孩子般地笑了:“我知道,在很多人看来我挺傻的,不去想着挣钱,反而天天捣鼓水管。但这是我一辈子的梦想。”阿三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曾经亲眼目睹过父辈们救火时的英勇,也见证了18次大火灾,看着浓烟滚滚中生命慢慢地消逝。“一家人东西都烧光了,哭得在地上打滚啊!”从那天起,阿三就暗暗下定了决心:“长大了,有钱了,一定要花钱买消防水泵。”
走在上虞道墟镇哨金汇头陈村的街道上,每隔50米,就能看到一个红色的箭头,写着“救火阿三,电话2588499,24小时有人值班”,这里的每个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小广告”。现在,一旦遇上了火灾,方圆10公里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救火阿三。听记者说起这些,阿三师傅高兴地点点头:“这样的傻子,我当得挺幸福的。”
微薄积蓄全投进“火”里
一条窄窄的巷子蜿蜒着通向阿三师傅的家,这是一幢百年老宅,和周围崭新的小楼比起来,阿三师傅的家显得很寒酸破败。厅堂有些阴暗,墙上挂满了消防服、消防帽,屋角堆满了消防器材,木椽上挂满了鲜红的锦旗和镜框。这个家还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风格和水平:三眼大灶、大水缸、八仙桌……惟一的家用电器是悬挂在房梁上的一把破旧的电扇。
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义务消防队,阿三师傅每年至少要往“火”里扔进5000元,从最早的一台十马力的消防水泵,到如今的3台水泵、两辆电动三轮车、一辆手拉车、22根消防水带,还有刚刚举债70万元买下的大型汽吊。阿三把他靠种地、养猪挣来的微薄积蓄一股脑地投进了火里,甚至都没给自己的3个儿子留下点什么。
义务消防员越来越多
觉得苦吗?阿三师傅轻轻摇摇头。他眯起眼睛说,他的祖上追溯到清代,有一个叫阮华玉的人,救火就从他开始的,此后代代相传,功德最大的要数第三代“救火传人”阮芝湘,一生除了救火还修了23条大路、14间凉亭和5座桥。“到了我这一代,怎能不救火?没有什么苦不苦,这是积德行善的事。”
“孩子们都大了,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我也不能保证说一定一代一代都传下去。但是只要我还干得动,总得从牙缝里省点钱出来做下去。”阿三师傅说。
快20年了,阿三师傅一家没过一个消停年,每年的除夕起码都会有2到3起火灾,他甚至有一次连干了24小时都没合眼,结果病倒了。正因为这样,阿三特别受到尊敬,走在街上总会不时被人叫住,有人还恭敬地递烟给他抽。
“如果我没干这些好事,别人凭啥对我这么客气?”阿三有点骄傲地说,他最高兴的就是现在他做的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现在他的救火队除了他和他的三个儿子,还加入了10多个义务帮忙的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