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二 与城市里不同,节庆传统文化依旧活跃
“我们这些调研员到农村走了一圈,惊诧了好几回。”参与这次调查的文化干部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每到传统节日,舞龙舞狮、踩高跷、荡湖船这些民间的传统文化依然很活跃,不过新鲜的文化样式也多起来了。
嘉兴秀洲区有一拨喜欢摄影的农民,在区文化馆的倡议下,像模像样地成立了农民摄影公社,举办自己的摄影展览;秀洲区还有一批厉害的农民画家,比如缪惠新,他已经受邀10多次在美国举办个人画展,现在,他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经纪人;东阳市横店镇的杨店社区,成了名副其实的演员村,在横店影视城里拍摄电影,需要多少群众演员,喇叭一喊,手一挥,就来一拨。
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其中,18岁至40岁年龄段村民的文化生活满意度最高,其次是41岁至60岁年龄段的村民,61岁以上的老年人最低。专家解读认为,这和年轻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新鲜的文化样式更容易接受有关。
发现之三 与城里人相比,村里人更盼望看电影
从本次调查问卷统计来看,农民最期待村文化活动场所具有的功能,排在前5位的是:健身锻炼、图书阅读、科技培训、观看戏曲和棋牌娱乐。其中,40岁以下被调查者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图书阅读、健身锻炼、科技培训、上网和唱歌。这表明,年轻一代的农民把娱乐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而更重视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老年人对传统戏曲则有着特殊的感情。
农民内在的文化需求,调查也显示了有提示意义的信息:农民盼望送文化下乡的内容,排在首位的是电影放映,然后依次为地方戏剧演出、歌舞演出、图书上门和文艺辅导培训。歌舞演出迎合的胃口,但高达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更喜欢地方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则是老少皆宜,颇受欢迎。而这一项恰恰是占农民文化生活比例最低的内容。
他们喜欢上网聊天,对此专家解读说——
网络文化改变了农村
对涉及幸福感的满意度指标中,中青年农民的打分在所有的年龄段中是最高的。而有一个相关的数据是,这个年龄层对上网的需求开始喷发,这是单纯的巧合,还是有内在的关联?
昨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研究部副主任、教授郭亚丁接受记者采访时却并不感到惊讶。他说,浙江农村的城市化已经超过了50%,青年农民对于网络文化的关注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个群体的比例还会逐步扩大。在这一点上,和城市青年的网络趋向一致。
“网络的影响是立体全面的,它带给青年农民最直接的变化是,获得信息的迅速和知识量的爆炸性增长。另外,网络聊天等一些新兴的交流方式,也会改变他们的沟通方式。”
郭亚丁认为,青年农民对这种全新文化样式的变化最敏感,而且能够享受到这种多元文化冲击的快乐。另外,满意度也与经济收入指标相关,这些富裕地区的青年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比较强烈,因为经济条件允许,文化生活更趋多样,因此也更充实。中国群文协会副秘书长陈彬斌则认为,青年农民文化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这是农村文化市场在经济发达的浙江开始发育生长的信号。
“网络这种虚拟社会中的沟通模式,也会在客观上造成现实人际交流的孤独感,我觉得这与调查中反映的农民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是看电影,也是有内在联系的。”郭亚丁说,看电影是增强人际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村民更看重的是大家簇拥在一起的那种交流感与和谐感,因此看电影也是具有和谐社会效应的,“我觉得,应该把送电影下乡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