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1月29日在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吕祖善作政府工作报告(詹晓东/摄影)
一、2006年政府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我省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一年来,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推进“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建设,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正走上科学发展轨道。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全面实现,为民办实事的十个方面任务如期完成,“十一五”发展开局良好。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3亿元,增长1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25亿元,实际增长14.1%;进出口总额1392亿美元,其中出口1009亿美元,分别增长29.6%和31.4%;财政总收入2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98亿元,按可比口径分别增长15.1%和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分别增长10.9%和9.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1%;人口自然增长率4.8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3.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1%和3.4%。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过去一年,我们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和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部署新型城市化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374亿元,增长19.9%。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等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强龙兴农”、“百万农民信箱”等工程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启动建设,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在11个县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建成标准农田102万亩,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增加”,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取得新成效,累计完成852个示范村和8236个整治村建设任务,城镇集中供水覆盖农村人口新增120万人,解决了农村17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7.5万人,等级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90.2%和80.8%,“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覆盖面分别达到92.3%和96.3%。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食宿改造工程竣工107万平方米,资助4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为30万名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14万名教师接受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0.2万人,资助6.1万名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免除大专院校农业种养类专业本省学生的学费。各级财政安排17.6亿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行,2902万人参加合作医疗,1441万人接受免费体检。组织11.7万场电影、1.6万场演出和306万册图书到农村,开展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5500个村的有线电视光缆联网。
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制定实施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规划和政策,实施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区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规划年度计划,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3.4%,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33.9%。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4.3亿元,增长21.7%;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1.34%,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启动实施16个科技创新平台、24个重大科技专项和585个重点项目,新增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8家。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3%和28.3%。推进品牌大省建设,新增55件驰名商标、57个中国名牌产品。启动实施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50.9%。积极发展服务业,商贸、物流、旅游、金融、通信和文化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出生产总值增幅1.5个百分点。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船舶修造、石化等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工作深入推进,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亿吨,增长16.5%。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开展“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五大百亿”工程完成投资890亿元。新增统调电力装机789万千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16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本届政府电力装机容量翻一番和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的目标。浙赣、沪杭铁路电气化改造顺利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和洞头半岛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启动实施。镇海100万吨大乙烯等项目开工建设,萧山机场二期等项目获国家核准。严格土地管理,优化配置建设用地,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盘活土地存量10万亩,科学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沿海滩涂,努力保障发展用地需求。做好煤电油运等综合协调工作。
加强引导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势头良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和海岛等市县转移支付103亿元,增长14.1%。深入实施“百亿帮扶致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多形式开展山海协作,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结对帮扶,选派骨干教师、医师和科技特派员到欠发达地区工作。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万人,全省异地脱贫6.5万人,省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帮助受地震影响的困难群众住房重建。积极支持海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渔民转产转业。衢州、舟山生产总值和丽水财政收入的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加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力度,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实施节能降耗政策措施,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建立考核和责任机制,开展“工业节能降耗年”活动,公布重点耗能单位和节能产品、技术导向目录,积极推进节能项目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七大重点行业和1311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耗监管,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压缩水泥行业落后生产能力700万吨。进一步完善生态省建设目标考核和责任制度,深入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3亿元,增长25.3%。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污染整治,对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省财政专项补助,开展钱塘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加大环保执法监督力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增加55万吨和5000吨。加快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省环境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60.2%的省控监测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钱塘江流域市界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66.7%,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均在82.2%以上,三项指标分别比上年提高4.1、6.7和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