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美元的市场机遇
“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一道很重要的关卡,它带给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汪浩如是说。
短短几年来,从昔日的家电消费热,到手机消费热,再到如今的住房和私家车消费热,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3000美元”给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一切都在悄然无息的变化之中。
“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我市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全面小康水平,我市的社会消费结构也
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向着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转变。”郑黎明这样预测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给我市带来的变化。
据他分析,汽车、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都将更加普遍,并由市区向城镇、农村扩展。与此同时,市民的旅游、医疗、文化等等需求也会进一步凸现,而它们还将与我市在医疗、就业、求学等方面的供求局限产生矛盾,这些问题将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逐步得以解决。
3000美元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将大幅提高。
对于人均GDP,社会上一直存在异议,网上还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打油诗:邻村有家张百万,周围9家穷光蛋;人均下来算一算,家家收入过10万。最近,广州市宣布2006年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跨入了“发达”城市的行列,就引来了外界的一片质疑声。
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朱康对认为,许多地方GDP上去了,但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并没有增长,这个现象很值得警惕。
2006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054美元,而位于全省人均GDP首位的杭州市已突破6500美元,温州人均GDP不到杭州市的一半。但是,统计部门发现,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6元,名列全省首位。有人说,温州是一个藏富于民的城市,此话不假。
“温州有自己的特点,在计算GDP时,还有180万在外温州人,他们在当地创造的GDP是没有被计算在内的,温州人经济不等于温州经济,因此GDP的问题比较复杂。”市社科联副主席洪振宁认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术界和经济界普遍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3000美元是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和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汇率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个标准,有些专家、学者有争议,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这个旧标准沿用至今。
3000美元的成长烦恼
最近,家住市区新城的黄女士买了一辆小车,但却整天为堵车和停车大伤脑筋。每天怕迟了抢不到停车位,怕路上堵车。如今,随着市区私家车的不断增多,不仅行车难,停车也难。
其实,在黄女士的烦恼背后,隐含着经济社会是否均衡于协调发展的大问题。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温州面临着如何补齐现代服务业的“短腿”、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大课题。
当前,温州也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贫富差距正在不断拉大。如何缩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近日举行的全市经济形式分析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随着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我市经济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但是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也将进一步显现。2007年经济发展有利因素较多,但也会面临一些不协调、不稳定的风险和矛盾,比如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等。
根据国际上经济学统计概率,人均GDP处于1000到3000美元之间,这是社会矛盾凸显区域,也是社会结构高度紧张、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的高风险阶段。
朱康对认为,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这是我市上下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但应该看到文成、泰顺等地还相对落后,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普通老百姓,政府还需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对于人均GDP的数据,普通市民关心的是,这些GDP增长如何能更多地给自己带来好处,指标再高再好,还不如身边的民生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只有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民生的事情都做好了,才能真正享受到GDP数字增长带来的好处。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已经关注并积极修正这些问题,最近还出台了关于建设和谐温州的若干决定,期望通过几年的调整与完善,对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实现质量上的提高,令实现初步现代化的城市化水平、人均参保比例等指标都有一个完善,应该说,这是一个清醒理智的选择。
我市经济学专家普遍认为,作为一个数字指标,GDP的大小只能作为一个参照,并不能从根本上反映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已经普遍进入“初步现代化”,我市今后应在公共设施、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从而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普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