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赃 出境斡旋 货物归属权
4月23日和5月1日,乌拉圭海军稽查处和海关成功扣留了两批共计26个货柜的赃物,但因犯罪嫌疑人已将第一批9个集装箱货柜在阿根廷换装货轮,导致该9个货柜被提走并运往巴拉圭东方城。
乌方成功扣留被骗货物后,由于巴拉圭收货方不断向乌方海军、海关诉求权利,加之货物放行要履行繁琐的法律程序。为防止已扣货物节外生枝,义乌警方派出两名民警,随公安部、浙江省公安厅的警官前往乌拉圭斡旋此事,工作组重点围绕乌方刑事法官和检察官开展工作。
乌方检察官提出该案件是民事案件,应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乌法官提出中国政府要提供担保,承担在该批货物交还中国政府后,有第三人主张权利时的责任。
我国警方采取变通的方法应对,由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出具诉求法律诉讼途径函,并加盖驻乌使馆公章,最终得到法官认可。
经过多次交涉,终于促使乌方海军签发了将货物返还给中国政府的放行令。拿到放行令后,警官小组与德国汉堡船务公司进行了两次谈判,最终换到了货物的小提单,确保被扣货物的所有权归属中国政府。
返运 货物免税返还受害者
去年国庆节后,两千七百余万元被骗的货物大部分远渡重洋重返中国,陆续运抵宁波口岸。此时,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海关的面前。按规定,凡是入关的货物都得缴纳关税。
“可这些不是一般的进口货物,而是千辛万苦从国外追回来的赃物。如果要征税,显然要增加被骗经营户的负担。”施远生说。
义乌警方又赴北京,到海关总署进行沟通。最后,海关总署同意将被骗货物由公安机关免税返还受害者。
10月26日,追回的第一批货柜运抵义乌海关监管仓库。10月27日,所有货柜到达义乌。这批货物从乌拉圭起运后,境外的犯罪嫌疑人慑于法律威力,放弃了向乌海关主张权利的申请,并通过其委托的律师同义乌市公安局协调退赃9个已被提取的货柜事宜。
教训 都是赊账经营惹的祸
“这141家经营户被骗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源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由来已久的赊账经营方式。”王浦虹分析说,由于小商品供大于需,市场竞争激烈,不少商户采用先送货后收款的方式,久而久之,赊货经营在中国小商品城商户中成为流行的经营方式。
王浦虹认为,正是由于赊账这样的“惯例”,义乌商户“防火墙”上的致命漏洞才得以显露,义乌这些生意场老手才交出如此高额的“学费”。
有关专家在分析义乌合同诈骗案的时候认为,骗子之所以得手,只能说明当地的外贸市场成熟度远远不够。被骗的个体经营户们,没有经过成熟的商业和市场氛围的熏陶,他们对市场经济中商贸活动的规范手法,以及运用相关法律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与能力,都显得比较薄弱。
案意
近年来,一些没有与我国签订司法协助条约的国家,已经成为一些经济犯罪者逃避法律制裁的首选地,他们钻的就是国与国之间法律规定不同、处置也不同的空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与世界上48个国家签署了72个司法协助条约或协定,同时,还与24个国家签署了引渡条约,加入了25个含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多边公约或条约。
从表面看数量并不算少,然而,相对于全世界二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仍有局限性。
司法协助条约的一大功用正是化解国与国之间的法律差异,使某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因此,加快与世界上更多国家签署司法协助条约,才能彻底打消不法之徒的非分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