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十五”以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不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改革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体制保障。
一、 “十五”改革的基本判断
“十五”改革具有良好的体制基础。改革开放初期至“九五”期末,我省公有制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与生产力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以养老、医疗、失业三项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持了我省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
“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改革推进力度最强的时期。对“十五”改革的基本判断是:微观市场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改革为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十五”时期,我省改革在六个方面取得了全国领先优势:
——率先完善所有制结构,培育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加快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97.8%,集体企业达98.0%。积极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7.1%提高到71.5%。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较早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率先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转变商品市场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全国百强专业市场我省占1/4,年成交额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积极探索紧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工业用地招、拍、挂改革试点,开展水、电等紧缺资源的以市场为取向的价格改革试点。积极推进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设,地方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力等市场建设步伐加快。
——率先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率先在全国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全面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工程,着力推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的64.4%提高到2005年75.5%,比全国高17.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60元,连续21年列全国各省区首位,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64.0%,连续3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率先构建新型大社保体系,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五大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补充、统一就业为根本的新型大社保体系。到2005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71亿元,支付能力达22月,均居全国第二,人均每月领取养老保险金908元,居各省区首位。
——率先推进教科文卫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大力实施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医药卫生三项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四项工程”,农村基础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教育强县达到53个。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我省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四。
——率先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较早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之一。投资、财政等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世界竞争力年鉴》(2006)显示,我省政府效率在参评的6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18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