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青在下沙浙江财经学院校门口开“米宝宝”便当店已经两年,总结出不少心得。
“在这里做生意,时间性太强。”周永青说,“学生吃饭的时间很集中,所以中午11点半到12点半左右,店里员工加上我,10多号人都忙不过来。”周永青说,“过了中午这段时间,上午和下午就好去睡大觉了。”这让周永青很为难,“人雇多了不好,雇少了也不行。”
“还有(在高教园区做生意)季节性也很强。生意好的时候,营业额有好几千。暑假的时候就只剩七八百了。到寒假,干脆直接关门歇业。暑假好歹还有小部分学生在,寒假真的是一个人影都没有,一年中有3个月是纯亏的。”周永青说,“大家都说学生的钱好赚,可也得讲究规律。”
在下沙高教园区一带做生意的老板都知道这条规律,寒假就是生意上的“冬天”,所以等学生放假,店辅便随之纷纷关门。等到学校开学,再重新营业。这些店辅的营业时间,与学生们的学期是一致的。
“学生就像季风,来的时候雨水充沛,滋润了社会各行各业,季风一退,那便是寒冷的冬季和酷热的三伏天。”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一位教授说。
“面的”不再往学校跑
与暑假相比,寒假要更特殊一点。因为此时春节将至,不仅学生们回家了,连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8万余名外来职工也回家过年去了,下沙更显空荡。作为下沙主要出行方式的“面的”,现在也遇到了寒流。
住到下沙才两个多月的张希告诉记者:“平时一下公交车,就有N多人来问你,要去哪里?后来才知道,都是‘面的’司机。”
但在这个时候,要在高教园区找一辆“面的”,比登天还难。坐在一辆“面的”上,司机张峰给记者描述“平时”的盛况:“别看现在一辆‘面的’都难找,要在平时,学校附近至少有四五十辆。”
“现在很少有人去浙江财经学院那种地方,学生都走了,没生意,有也是一两个,赚不到钱。学生一放假,我们都到开发区这边去了。主要也就是接送那些去杭州市区的人,另外就是要回家的民工。你要去学校那边,得给我5元钱。”他坦白地说:“要在平时,也就两元钱。”
“打车太贵,车也少,公交线路是固定的,坐得最多的就是‘面的’。”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的徐敏雅说,“不过到了晚上,公交车没了,‘面的’也少了,这个时候你最好就别出门了。”
“面的”追随客流而去,店辅也关了门,让留守的民工和大学生觉得生活格外不方便,而且还有安全问题。“到了晚上,如果你还在这座空城里走动,就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或者就如徐敏雅所言,最好不出门,但生活怎么办?有些学生干脆就住到杭州市区的亲友家,像候鸟一样,等这个“空城”的季节过去,再与来上学的学生一起,“飞”回重新变得热闹的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