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忠摄
儿子最怕写作文,可昨天回去整整写了500字,还没有写完,他说这是因为培训班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听了可真高兴了。”昨天中午,说起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郑女士满脸笑容。她说的培训班,就是本报和民办非企业分会联合推出的免费的寒假“小尾巴”培训班。为了给孩子更多的自信,它现在的新名字是“潜力开发班”(相关报道见本报1月8日、1月30日教育新闻版)。
大家都知道,这个班上的孩子大多调皮好动,对学习兴趣不浓,或者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不够。那么他们的潜力应该如何“开发”呢?带着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这几天来,记者和这些孩子一起走进课堂听了几次课。这里就说说其中的两个场景,也许从中可以让家长找到一些答案。
大学生现身说法
“小学时我也挂过红灯,你们比我聪明”
对喜欢模仿的小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训班特意请来了四位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经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曾经的后进生,努力之后成为一名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几位大学生坐在小学生中间,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
来自浙大的李琳熙说,小学时自己偏科很严重,地理特别差,六年级时,老师和她说,“毕业考中地理只要考个及格就很好了”。性格倔强的她被激起了“斗志”:我一定要考得更好!“我就努力集中精神,有不懂的问题,问爸爸妈妈问老师问同学,你们猜我最后考了几分,竟然拿了优秀,我好高兴,觉得自己真厉害真聪明。”
和李琳熙不同的是,杭州师范学院的张菊芳,是碰到了一位“看好”她的老师。“我数学考过9分,大家还为此给我取了一个绰号‘9分’。可期末考试时,班主任张老师说,‘这学期你语文考了50多分,数学考了40多分,比9分大有进步,你会越来越好!’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我的成绩进入上升通道,小学毕业考全年级第三名。”其他两位学生王婷婷、黄建珍也一一说了曾经“挂红灯”的故事。
读四年级的小毅,是由妈妈陪着来上课的。别看是个小男孩,可性格比较内向,说几句话就喜欢低头。听了几位大姐姐的故事,小毅问妈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她们以前考试成绩真的这么低啊?”妈妈马上回答:“当然了,这怎么能骗你,不信我们再去问问姐姐。”下课时,妈妈带着小毅来到了几位大姐姐中间,大家听说小毅平时都考80多分,都说:“小学时我们都挂过红灯的,你可比我们聪明多了。”小家伙听后笑了,自信地对妈妈说:“我只要好好学习,以后肯定也能跟大姐姐一样考上大学。”
老师上课玩游戏
“先对我感兴趣,再对我的课感兴趣”
推开英语兴趣班的教室门,十多个孩子正围成圆圈坐在一起。教英语的是来自浙江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潘月明博士,他正站在这个圆圈的中间,踢着毽子,而孩子们大声数着:“……six、seven、eight……”等他踢完,潘博士又请学生站到中间来踢,几个人手举得老高,“我来我来!”每做完一个动作,潘博士总是连声说着“Good!”,并带头鼓掌。
最让几个男孩子激动的是,从潘博士的嘴中经常能蹦出他们听起来有点耳熟的英文单词。“我知道,你说的是‘我很喜欢奥特曼’!”“你刚才是说超人!”几个男孩子听得特别仔细,生怕自己一走神,没听到老师说的话,就把自己最喜欢的偶像给漏过去了。
“好,奖你一个”“你也得奖一个”……每次做完一个游戏或者进行一段英语交流后,潘博士都会从身后的大黑包中,掏出一件件小礼品,又粘纸啊彩色图片啊等小玩意儿,一一奖给学生。有了这些小奖品的刺激,学生回答问题更积极了,无论是自我介绍还是当场小作文,一个个说得可真是流畅。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在向潘博士说再见之后,好几位男孩子还不忘补充一句:“Uncle潘,我们明天还来上你课哦。”
“孩子的喜好是很明显的,第一要让他们喜欢你,和他们能玩得起来,这样他们对你教的内容才有兴趣,一旦孩子有了兴趣,他就能集中精神来学习,不好的习惯就会慢慢克服了。而且学习是有‘迁移性’的,从一门课中得到的信心,可以延伸到其他几门课程中,这样孩子们的收获就不仅仅是一门英语了。”潘月明说,从孩子们的笑脸中他对这一点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