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的姑娘长大,凤冠霞帔地出嫁,走出诸暨牌头镇外新屋村的一个门堂。
她们当中,现在健在的有80多人,年纪最大的90岁,年纪最小的23岁。嫁出去的姑娘,从来没完整地聚到一起。
在这个门堂里,曾经居住着30多户人家,好多都是四世同堂、亲邻一家。姑娘们聚集在门堂里嬉戏的身影,时常会出现在85岁的村支书周中法的眼前,他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那些活泼的小辈们能一起回来。
今年春节,他终于圆梦了——正月初三那天,70多个出嫁囡(绍兴方言)回来了。
大家都赞同把嫁出去的姑娘召回来
53岁的周惠英,在25岁那年离开门堂后,便和老公在香港定居了。这期间,她偶尔也会回来,“但每次回来不是见不到这个,就是见不到那个,遗憾啊。”
去年上半年,她到杭州看望3个好久没见面的堂妹,感触很深。“我们在一起,说的都是些小时候的事,但不知道为什么,总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周惠英说,那几天,她们一连聊了好几个通宵。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决定策划一个活动:要把从门堂里嫁出的姑娘们都召回来,叙叙旧。那年,她回到门堂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几个好姐妹分工合作,联系外头的出嫁囡。在她们列出的名单里,现在健在的总共有80多人,年纪最大的今年90岁,年纪最小的23岁。
说实话,周惠英一开始还在担心,“春节大家肯定很忙,能回来一半就不错了。”但一圈电话打下来,除了个别几个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来不了之外,有50多人打包票说一定回来。
赶不回来的出嫁囡打来了国际长途
2月20日,正月初三。
一大早,门堂里挂起了大红灯笼,大间的屋子里支起6张大桌。周惠英她们几个出嫁囡忙进忙出,准备着茶水和点心。
上午10点,她们陆续回来了。直到开席那会儿,一点人头,来了70多人哪,最大的有71岁,最小的23岁。她们当中,有不少是推掉应酬赶来的。在上海做生意的周伟清,为了赶上这次聚会,她在婆家吃饭吃了一半,就匆匆跑来了。
下午,她们还接到了一个国际长途,是一个远嫁美国的出嫁囡打来的。“她一个劲在那头羡慕哦。”周惠英说,电话打了10多分钟,她就是想听听姐妹们的声音。
这顿饭吃了足足5个小时
算起来,她们至少有两辈人了,二三十岁的人一辈,五六十岁的人一辈。
有的人相互之间压根就没见过面,有的以前认识,但现在年纪大了,样子变了。
“给小一辈的人介绍,得说我是谁谁谁的女儿。”周惠英说,有的干脆报出乳名或者绰号,这样就比较容易对上号。“这么叫真逗,50多岁的人了,也叫她丫丫”。
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小时候的事,有辛酸的,也有开心好玩的。不过,在她看来,那些辛酸的事,现在听听也是蛮开心的。
“以前在生产队那会儿,我们10个姐妹被抽调建水库,大家都是早出晚归,这活累啊,大家都是你帮我,我帮你,可现在想想觉得蛮有意思的。”周惠英说,不管嫁到哪里,大家说话的家乡味都没变,这样相聚的机会,大家都说相当难得。
这顿饭,足足吃了5个小时。或许是她们当中很多人,吃得时间最长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