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一对好邻居的故事:在金华永康,有一对邻居,在他们相邻而居的8年期间,互相帮助,亲如一家。
因为舍不得好邻居,杨德宇一家曾经买了房子却最终没有搬过去,而邻居俞振兴一家,在1999年搬出后一个星期,又搬回来,一直住到2003年,因为事业发展关系才搬到新房子里住。
过年了,互相牵挂,前天,许久不在一起的这对好邻居再次坐到一块儿。喝着茶,吃着水果,你一句,我一句,聊起了他们的故事。
邻居的女儿体弱多病 当护士的吕锦维当自己女儿一样照顾
故事的开头,要从1991年说起。
那一年,杨德宇拿到了单位集资房的钥匙,一梯两户,房子有80多平方米。
搬进新房的那天,杨德宇第一次见到了俞振兴。
两人先后供职于永康市物资系统;在成为邻居前,两家人素昧平生。
俞振兴的妻子吕锦维还清晰地记得,两户人家第一次打交道的时间:“那是农历十二月,他们家刚搬进来没几天,那天早上4点,我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就听到他们在外面叫‘振兴媳妇,振兴媳妇’,”吕锦维穿衣过去一看,原来是杨家4岁的小女孩杨帆生病了,发高烧。
“39℃多,挺高的,还伴有抽搐和休克早期,样子蛮吓人的。”
这个时候,杨德宇虽然还不知道吕锦维的名字,但是他已经知道,振兴媳妇是人民医院的护士。吕锦维先用酒精把孩子稳定了下来,天亮后,陪着杨德宇夫妇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类似的情景,在之后的8年里不断地重复,“孩子天生体质弱,特别容易发烧,有时候劳累了也会发烧,大概每半个月就要来一次,尤其是四五岁那会,我记得最频繁的时候,一个星期就要来三次,”杨德宇的妻子应淑映说,孩子每次发烧,基本上都伴随着抽搐和休克,那可怕的样子给她这个当母亲的很大压力,“那时候我很害怕,孩子一生病就是这个样子,好像随时可能离开我们一样。”
也正是这样,每次吕锦维的伸手,让她在多年后的今天想起,仍然带有莫大的感激,“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也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每次只要她知道,她总是跑在前面,就和自家孩子一样,从来没二话。”
夫妻吵起架来,就把邻居家当娘家了
俞振兴家里也有一个和杨帆同岁的女孩叫俞思,两口子工作都忙,常常顾不上孩子,这个时候,作息时间相对规律的小学语文老师应淑映很自然地承担起看护的责任,“我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他们家两个大人都要值班,我就把俞思带着,一起到我母亲家过年,家里亲戚问起来,我就说这个是我小女儿。”
20岁的俞思现在已经是杭师院大一的学生,回忆起童年的快乐,她一脸笑意,“我还记得,小时候开饭的时候,是最开心的了,我和杨帆两个人,一人一个小铁碗,在两个餐桌间窜来窜去,尽挑好吃的。”
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在熟络了后,对双方来讲,对方家,都能够取代娘家在夫妻争执过程中的作用,杨德宇说:“吵架了,女的就往对门一躲,然后两个女人一起说女人家的话,两个男人一起说男人家的话,说开了,很快就没事了。”
两户人家为了住在一起都曾放弃过住新房
1997年的时候,杨德宇在市里一个新小区里买了一套接近100平方米的房子,商量着准备搬过去。但是两口子商量来商量去,最终决定不搬了,“搬过去吧,生活质量可能会高一点,但是,这么好的邻居,怕是再也找不到了。”
最终,这个房子就在手上转了一圈,1999年卖掉了。
而俞振兴下海后,家境改善,1999年,他在市郊盖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搬了。搬家的那天,平日里就爱写写对子的杨德宇手书了一副对子:“相居八载谢风风雨雨常帮衬,今日乔迁祝红红火火永长春。”裱了起来,当做乔迁之礼,送给了俞振兴。
可是不到一个星期,俞振兴搬回来了,“不习惯,特别不习惯,那边住着,孤零零的。”直到2003年,由于事业的发展,俞家才不得不搬回市郊那幢房子里。
1999年,杨德宇下岗,2万元买断了工龄。这些年,家里的日子过得蛮紧凑。俞振兴不止一次招呼杨德宇,老邻居,和我一起干吧。
杨德宇仔细地考虑后,拒绝了,“我就觉得我们这情分不容易,挺纯粹挺朴素的,不想牵入经济关系,怕变味了。”这个态度,和俞家把杨德宇送的对子挂在家里的醒目处一样,小心翼翼,温情脉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