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凝结着钱塘江两岸百姓智慧和心血的钱塘江海塘,是中国工程建筑史上光辉的痕迹,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今,钱塘江海塘将要纳入到杭州整体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来。
昨天,杭州市规划局发布消息,经过一年的努力,《余杭区、萧山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研究报告》完成。余杭、萧山这两区的保护规划终于要纳入到杭州市整体的保护体系中。
据了解,杭州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前只是在主城六个区中,如今,终于真正扩大到八个城区。杭州市规划局将在这份调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余杭、萧山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将这两个区的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中来。
萧山、余杭两区的范围广阔,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散落其中,特别是一些偏远的村落。本次调查共发现新的历史文化遗迹三百余处。根据两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评价结果,编制单位省古建筑研究院建议:推荐钱塘江北海塘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萧山牛埭遗址和欢潭木本堂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萧山楼塔镇楼英村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还有萧山临浦镇山阴直街、余杭仓前老街、中泰乡九曲岭古村落等为杭州历史文化街区。
钱塘江“鱼鳞大海塘”:世界海塘建筑史上的杰出创造
自古以来,为了卫护杭嘉湖平原南部和萧绍平原不受洪潮侵害的屏障,钱塘江两岸一直在修筑海塘。钱塘江海塘规模宏伟、布置周详、构筑精巧、工程艰巨,在我国工程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同被誉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建设,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汉唐以来,历代王朝都动用了大量人力财力来固堤御潮。然而,潮水巨大,海塘屡建屡毁。到清代,又因其攸关国计民生,与黄河河防建设、运河治理一同受到重视,政府投入巨款,修筑不绝,因之又与都江堰、京杭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一千多年来,筑塘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到了明代,杭州人终于探索出来鱼鳞式石塘这种成熟的技术。到清乾隆末年,历时250年,沿着钱塘江终于建立起280公里巍峨坚实的鱼鳞大海塘。
明清的鱼鳞大海塘,在世界海塘建筑史上都被认为是一项杰出的创造。它的建筑十分精巧:塘基用5米多长的粗木料打成“马牙桩”、“梅花桩”等不同类型的桩。塘底垒石18层至23层不等,均用上千斤重条石逐层上叠,犹如鱼鳞,故此得名。每块条石之间,用糯米浆拌石灰砌连,再用铁锔扣榫。史称“根基巩固、表里坚凝,严若长城”。
修筑于杭州的海塘,主要是指钱塘江北岸海塘:西起转塘镇狮子口村、经梵村、闸口、南星桥、碑亭边,再沿秋涛路、杭海路一直到九堡、乔司,并与海宁段相接。
现存最老的明清海塘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由于江道变迁和治江围垦,大部分退居二线。目前,海塘大多已掩埋地下,只有在转塘、九堡、萧山、乔司与海宁交界处尚能在地面看到遗迹。
专家们表示:钱塘江北海塘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建议针对钱塘江北海塘开展专项调查,确定准确的分布范围和内容,联合申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要保护的古村落也是驴友喜爱的“世外桃源”
在调查报告中,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散落在萧山、余杭边远地区的古老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都保留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和淳朴优美的自然环境。据说,如今已经有不少热衷旅游的驴友已经率先发现了这些“世外桃源”,在口口相传之下,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余杭区中泰乡南峰村,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桃源胜地”。当地居民称之为“空壳村”,这是因为原本居住在那的村民都已经陆续离开,只剩下几户人家居住。村口就有7棵参天的银杏树,走入村落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一样,这里的青山翠竹碧水倒映着蓝天,只有微风轻扫竹叶的声音。民居外墙用灰黑色岩碎石砌筑,淳朴典雅而且古色古香,具有典型的山村民居特色。九曲岭上夕阳西下、炊烟缭绕、老牛缓步、牧童晚归的原始山村风貌,非常幽静迷人。
杭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表示,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方法之一,便是开发其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才能吸引到源源不断的游客,这也就是发展旅游业的“本钱”。把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都保护好,才能发展旅游业。因此发展旅游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是互相促进的。
据了解,这个古村已经被推荐为杭州市历史文化名村。有兴趣的读者要去一探的话,可以由02省道行至临安交界处进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