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土明(右)与妻子在擂台赛上过招 摄影 陶玉其 冯益民
凛冽的倒春寒席卷大地,刚刚脱下冬装的人们重又穿上了厚厚的外套。但是张土明却身穿一件短袖迷彩T恤,坐在临安市青山湖街道朱村的家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的装束与裹得严严实实的我们形成了鲜明对比。寒冷对他似乎不起作用,而时间的刻刀好像对他的作用不大,53岁的人看上去像是40来岁的样子。
比金钱更重要的两样东西——青春和健康,在张土明的身上长时间地存在着,这令人羡慕,而造就这一切的是“国球”乒乓球。其实,在朱村这个远近闻名的“乒乓球之乡”,张土明只是一个缩影。朱村有个说法,就是这里40岁以上的人,个个都会打乒乓球。在这个方圆4平方公里、400多户人家1300多人散居在6个自然村的地方,乒乓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和交际方式。
家庭乒乓擂台赛扣人心弦
前天下午,在张土明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场典型的朱村家庭乒乓擂台赛。
在露天的院子里,在晒着咸菜的竹盘边上,一张标准乒乓桌被搬了出来,五六位球友坐在乒乓桌旁的竹椅上。一身运动短装的张土明架势十足地上阵了,与他对阵的是同村的吴菊仙,他们开始了习惯的11分轮换制的擂台赛。
一个53岁男人和一个44岁女人之间的乒乓球比赛,杀得火花四溅,精彩的对攻相持球频频出现,一点也不比后生们逊色,不时激起观战者的阵阵喝彩。张土明挥拍迅猛、移动灵活,一招一式大有专业运动员风范。面对张土明的凶猛抽杀,吴菊仙并未乱了阵脚,她沉着防守、伺机反攻,张土明基本上无法将她一板扣死,反而屡屡因为攻得太猛露出破绽而丢分,吴菊仙的比分一直紧咬着对手,仅以两分惜败。这位中年妇女扎实的基本功,令人对她刮目相看。
其他的球友也上场了。每一局比赛都经过激烈搏杀,每一局决出胜负的,都是微弱的差距,这些乒乓活跃分子的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而且个个都有鲜明的技术特点:有直板快攻,有横板拉弧圈球,还有削球。尤其是张土明的妻子和女儿都很有两下子,他女儿甚至有一局击败了爸爸。场下的球友则在谈笑风生,看得出都是多年的老友。
买张乒乓桌,夫妻俩家中切磋
“我们朱村的女人,曾经拿过临安市乒协杯的女团第一名呢!2005年的那次比赛,他们男人才拿到团体第六。”刚下了场的吴菊仙一边抹着汗水,一边呵呵笑道,“我在朱村小学读书时就开始打球了。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丢掉。现在,我家里也买了一张乒乓球桌,花了800多块钱。我和丈夫经常在家里切磋,不过,我丈夫可不是我的对手!”
说话时,吴菊仙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看得出这是一个性格十分开朗的人。“有时候心情不好,我就会出门去,找朋友杀个几盘球。一场球打下来,情绪就会好很多了。”吴菊仙说,“通过打球,我认识了很多人,交了很多朋友。”
一脸大胡子的谢雪华打球时夸张而诙谐的动作很引人注目。他告诉记者,他是个开货车的个体户,跑短途运输。“村里的男人当中,像我一样个体开车的有很多,张土明就是个的士司机。天天开车腰酸背痛的,而且一个人在路上老觉得闷得慌,挺孤单的。常常打乒乓、出出汗,人就舒坦多了。大家常常一起开车到周边的民主村、青山街道打球,或者去临安的俱乐部去打,还到万马集团去呢!外面的高手多,过瘾!”
新建乒乓俱乐部,吸引下一代参与
“朱村的乒乓球能够发展起来,要感谢朱村小学的退休教师徐颖悟老人。”朱村村支书张爱民说,今年78岁的徐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校里大力推广乒乓球,为了给学生们外出参赛筹经费,他还把家里的牛杀了卖了。那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打两下子,朱村小学经常包揽青山湖街道中小学乒乓球比赛的男女冠亚军,甚至在杭州市郊七县市比赛中也拿到过10多次冠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朱小出来的胡昌严还拿到了杭州青少年冠军、全省单打第三,并参加了全国比赛。
“目前在我们村里,乒乓球的活跃分子有30来人,基本上是四五十岁。”张爱民说,“村里有10多户人家,家里自己买了乒乓桌,把乒乓球变成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现在只有村委会和老年协会两处有两张公用乒乓桌,朱村将来的公共乒乓设施要大大增加。张爱民告诉记者,今年6月前,村里计划把老年协会旁边的一个闲置仓库改建成乒乓俱乐部,并添置七八张专业乒乓球桌,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也加入乒乓大军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