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三四月份,只要家有幼儿园大班、六年级或初三孩子的家庭,都急坏了,读公办好还是读民办好?好学校到底姓什么?姓“公”,还是姓“民”。刚开学,家长们就开始为孩子的择校问题忙开了,不过千万不要追逐择校杭儿风。下面三个关于择校的民间样本也许能给你启发。
样本一民办好
择校路径:采荷二小——春蕾中学
择校关键词:成绩学风人脉
说起“择校经”,老金的态度绝对明确——小学,要知名度高,中学,肯定是念民办的,即便儿子发展得不好,在好学校里起码也有好的学习基础、能结交一群成大器的同学,考不上重高,也起码能保证上个优质高中。
从念小学开始,老金就琢磨过——虽然杭州已经没有重点小学的说法,虽然教育部门已经三番两次说明,杭州各小学的教育资源分布其实相差无几,虽然老金也承认,所谓“知名”小学毕业的学生并非各个优秀,“但我们家长就是放心不下,既然家里有条件,肯定要把孩子送到知名度高、名师多的学校,否则,将来孩子怪我们怎么办?”
采荷二小是老金家附近的一所老牌知名小学,老金毫不犹豫地让儿子去了。
儿子小学毕业,成绩中等,学习自觉性不强,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儿子是念公办中学还是民办中学?
老金毫不犹豫地为儿子去参加民办中学的摇号,在他看来,民办中学师资好,而且民办中学出于打品牌的驱动,注重吸收优质生源,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你是愿意自己的儿子被老师严格要求,还是愿意他被‘放羊’?”
老金的儿子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春蕾中学,儿子经常喊累,学校抓成绩抓得太紧了,但老金觉得:儿子不是那种自觉学习的孩子,就是要抓,就是要压,否则肯定要落后。
让儿子进民办,还有一个最现实的原因——积累人脉。
“现在的大流就是,有经济实力、注重教育的父母都一窝蜂地把孩子送到民办中学去,我儿子同学,也大多是律师、医生、高校教师、公务员、企业家的子女,这些孩子成长的起点高,将来也容易成就事业——这对我儿子来说,将来是一笔很宝贵的人脉财富,将来可以相互帮忙,相互提携。”
不过,在小金高中的选择问题上,老金和妻子开始有了分歧——老金觉得,儿子的成绩一直属于中等,假如将来进重高,压力可能太大,“说实话,凭我们家经济实力,赞助费我们还是交得起的,可是,孩子如果太累没意思。”而老金的妻子觉得,无论如何,要让儿子进重高,而且是要求严格的重高。
“我们估算过了,依儿子现在的年级排名,将来应该是起码能考上三本的。”老金说,其实他儿子念书的资质并不是很高,如果在儿子择校问题上马马虎虎,恐怕会和现在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没办法不去为孩子争取最好的教育资源,因为身边所有有经济实力的父母都在为了孩子的教育绞尽脑汁、竭尽全力。起码将来,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我们尽力了,不会觉得愧对孩子。”
样本二公办好
择校路径:贾家弄小学——大关中学——保送学军中学
择校关键词:氛围积极老师尽心孩子喜欢
公办还是民办?周莹在贾家弄小学念六年级的时候,她的妈妈刘大姐一度很矛盾,也很迷茫。周围不停地有亲戚朋友对她说:“你孩子读书还不错,当然去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也好。”看着不少成绩冒尖的孩子都拥向民办初中,刘大姐有些动心了:初中对孩子来说太关键了,要不还是把孩子送民办学校吧,只有一个孩子,多花点钱无所谓。
但刘大姐始终是一个开明的家长,她还是希望听听周莹的意见。果然,和她所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我想去大关中学,我们班同学大多直升大关中学,还是想和熟悉的同学们在一起。”周莹的话让刘大姐想了整整一个晚上:女儿人缘很好,和同学们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贸贸然让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算条件再好,如果女儿排斥,肯定会影响学习情绪。于是,她决定,第二天去大关中学看看。
这一看倒是消除了刘大姐很多的顾虑。“我们的教学质量在慢慢提高,希望成绩好的孩子加入进来。我们有信心收好的学生进来,送好的学生出去。”刘大姐有些被校长这几句实实在在的话打动了,她知道他们的教学质量的确没办法和一些优质初中相比,但是她看到了他们的进步。
辗转反侧了几夜,刘大姐最后终于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尊重女儿的决定。“当时考虑的是,在熟悉的环境里,周莹不但不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会有充分的自信,觉得自己是优秀的,这种自信可以支持她不断去学习,去进步。”而且她选择相信自己的女儿,学习一贯自觉的她绝对不会因为学校的好坏而受到影响。
周莹果没有让刘大姐失望,三年里她始终表现优秀,成绩名列前茅,几乎是毫无悬念地被保送学军。“当时的确没选错!”回想起当初择校时候的那份痛苦与艰难,刘大姐真觉得有些多此一举。“其实只要孩子喜欢就好,因为喜欢,孩子始终保持好的心情好的状态去学习,成绩怎么还会不好呢?”
样本三能让孩子读书
就是好学校
择校路径:天成小学
——下一站以后再说
择校关键词:不让小孩“野掉”
老陆在杭州务工已经三年多了,对杭州印象不错,总说:“杭州环境好,条件也比家里的好多了。”老陆的女儿8岁,叫倩倩,在天成小学读一年级。
什么是好学校?老陆说,能让我们外来孩子进去念的,就是好学校。
好学校是对比出来的——老陆和妻子三年前借钱到杭州城东建材市场开了家小店,女儿则留在了安徽乡下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管。去年老陆回家,发现女儿成天打打闹闹,学校里基本是粗放型教育,女儿的汉语拼音十分糟糕,数学更是一塌糊涂,英语课根本没有。
“杭州小孩五六岁就能学英语弹钢琴,我女儿什么也不会,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真不能和城里比,我们那里的孩子,能考上高中的也没几个,在初中以后就出去打工。”老陆说,这样下去,小孩要“野掉”,迟早又是农民工,他把女儿接到了杭州。
但送孩子入学并不那么顺利。老陆回忆说:“我跑了附近的几所小学,手续特别复杂。劳动合同、暂住证、养老保险、房屋租赁证、营业执照……都得带上,学费稍微比杭州市户口的小孩贵一点也就算了,有几所小学得交好几万的赞助费,读个小学就那么贵,我们家没办法给倩倩弄那笔钱。而且赞助费交了还是有名额限制进入的。”老陆显得很无奈。
“外地来读书的孩子太多,那怕是专设的民工子弟学校,也要漏夜排队!”老陆说,“记得报名前一天中午,我背个凳子就去天成小学给倩倩入学报名排队,结果排了有一天一夜,晚上家长点个蚊香就地睡觉,排了估计有四百多人,只收一百来个学生,我总算是给孩子报上名了,有的家长没给孩子报上名,着急得都下跪啊!”
“尽管天成小学是外来民工子弟小学,可是老师都是正规的师范生。”老陆提起女儿喜形于色,一开始,倩倩的英语简直不能和别人比,现在倩倩的语文、数学都跟得上班里的其他孩子了。”“其实,我并不指望倩倩以后有多大的作为。我就希望把她带在身边,看她每天进步,就好了。总不会像在乡下,只知道玩。”
以后去哪里读?老陆说,孩子最终是要回家高考,以后再说吧,反正,杭州的学校念过了,回老家高考总归比同村孩子有竞争力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