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4只限量百亿左右的基金,有3只在一小时内被“抢”光,本周三只百亿基金又起航,是什么造就基市“激情燃烧”——
在5年轮回之后,再次遭遇牛市,开放式基金重新以“稀缺产品”的形象示人。对于新基金近期屡屡遭遇抢购潮,一方面表明大众对财富增值保值的渴望,基金作为一种专家理财的工具得到投资者认同,但另一方面,部分人希望投机基金“暴富”的心理,也显露出市场蕴含的不健康因素。
2006年的基金业井喷,使得人们对2007年的基市盛宴充满着遐想。2001年前曾经出现的排队买基金的景象,在上周再现。借助股票市场的牛市,久违的激情在基市中蔓延。生猛的基市背后,投资者究竟抱有怎样的投资心态?周一,本周第一个新基金——华富基金旗下的华富成长趋势股票型基金开始限量发行。在新基金发行首日,记者来到银行的代销网点进行调查。
没有排长队,可谓很“意外”!
信息不对称现象令人忧
也许是前几次大多数人落空,让人有些灰心。华富成长趋势股票型基金周一开始限量发行,显得波澜不惊。周一早上8点10分,记者赶到杭州体育场路上的建设银行宝石支行门口,紧闭着的大门旁,告示牌上写着营业时间早上9点。当时台阶上还没有出现等候的人。
8点35分,门口转悠的人陆续多了起来。“是来买基金的吗,听说今天有只新基金发行。”有个60岁出头的大妈向身边的人打探,话题也由此被挑了起来。
“每年最多可分红12次呢,差不多一个月一次。”一个50岁的阿姨接过话题,说得“头头是道”(按基金契约规定,基金分红应该是当年(季或月)的已实现利润,也就是说,假设基金运作出现亏损,是无法实施分红的——记者旁注)。她说她是收到基金公司的短信来看看的,手头还拿着折过的报纸,上面有基金的介绍材料。“股票配置比例60~95%,这样会涨得快点。”她这样认为。(股票型基金在牛市中持仓比例高,获利的机遇要比平衡型、债券型基金高,但在遇到调整时,相应的损失也会比较大——记者旁注)
“应该开门让我们早点进去等,说不定一会儿又被卖空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等到8点52分,徐徐拉起的卷闸门随即冲淡了等待的焦虑,七八个人蜂拥而进。
不过,这股扎堆讨论新基金的人群很快出现分流。拿到基金业务的专门号子后,又转悠了几圈,打了几个电话后,事先最热心的那位阿姨还是离开了。“对这只基金我不是太有把握,下午再来看看。”
9点30分,银行基金业务正式办理,原先在前面取号的人都放弃了。“竟然不用排队,真没想到呢。”上午10点多,原本以为会再次扑空的张先生赶到银行,顺利领到号子,购买了2万元的华富成长趋势基金。当天中午11点,建行宝石支行的基金业务票子发出十来张,但办理新基金业务的仅有四笔。另一个发行点招商银行也类似。新基金购买者中,老年人的比例在80%左右。
“上星期四我6点多到工行排队,最后还是没买到。”张先生所说的那只基金,是3月8日发行的中海能源策略混合型基金,该基金在发售首日便募集到100亿的份额。
春节过后,几只新发基金一上柜就销售一空,许多投资者摸黑排队还是一无所获,甚至出现了托关系买基金的现象。上周募集的基金,除了长城久富的募集时间为两天外,其余3只新基金的实际发行时间多半在一个小时之内,许多兴冲冲赶到发行机构排队的投资者,在扫兴而归的同时,都会抱怨,发行机构在新基金发行上能不能透明度再高一点。比如网上申购及各网点的额度分配、及时公告销售进度等。
一日售完未重演,并不意味着新基金抢购潮已经平息。业内人士认为,在众多基金公司中,华富基金属于新生代,市场的知名度不太高,该基金此次的募集规模上限为90亿份,而在2005年、2006年市场低迷期,一些规模较小的基金公司发行的基金费力吆喝半个多月,一般也不会超过10亿份额,更不用说近百亿元的限量发行了。
去年买基金大赚不会重演 暴富神话有风险
“去年大赚是运气,今年就不一定了”,杭州市铁路局退休职工赵先生,说起自己的投资经历,连说自己的运气好。去年,在一个银行朋友的建议下,他把手中的4万元闲钱买了鹏华动力基金,一年不到的时间,收益率高达50%,其间还分红了1900多元。
老赵说自己的心态很平,虽然行情还在延续,但今年初他还是落袋为安,把那只基金赎回了。看到身边不少的朋友同事冲进股市后,获得了很不错的收益,但老赵还是不为所动。昨天,他来银行打基金交易和分红的清单,对于新基金,他的态度是再看看,等过了3个月的封闭期再看。
“给自己一个机会,碰碰运气吧。”赶到建行营业网点买基金,宋女士昨天如愿以偿地挤进了新基民队伍。
宋女士自称自己在投资方面是属于那种“慢热型”的。去年同事们纷纷入市的时候,她一来被单位的各种事情缠身,无暇顾及,二来也是吃不准风险。这一阵子犹豫,就耽误了入市良机,看着有的先行者获得了50%以上的进账,她很羡慕。
春节过后,看大家买基金的热情这么高。“就跟买房子一样,大家都买了,也就动心了。”她决定“赌”一把,错过了前几次机会,她不知道幸运还会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投资市场也是如此。《漏夜排队买基金》是2001年9月11日本报一篇报道的标题。当天是华安创新基金认购的第一天。许多投资者提前两天来到了位于杭州庆春路上的交通银行杭州分行营业部门口,争着抢喝开放式基金的头口水。前一天晚上9点15分,在排队的长龙中,小板凳、马扎、躺椅、草席等形形色色的“装备”都派上了用场。当天凌晨1点多,天下起了小雨,也没有动摇排队者的信心。到8点半前,队伍排到了门外200米外,发售正式开始,排在第一位的来自江苏连云港市的李先生,已经等候了整整31个小时。
令人感叹的是,股市从当年2200多点的历史高点,步入了长达5年的熊市。包括华安、南方、华夏等基金无一例外跌破面值,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超过半数的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融通深证100、金鹰成分股精选等多只基金都跌至0.7元~0.8元,跌幅达到20%~30%。
个人炒股难度越来越大 散户变基民是大势所趋
许多投资者都想在一辆牛市中高速运行的列车占个位置,在当下,新基金算得上全球投资市场最热门的商品。而能买到似乎就成为“奇迹”,倒是国内基金发行市场的一个特例。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在去年底做的一次调查显示,美国48%的家庭拥有基金,基金管理的资产高达10.281万亿美元,占全球基金市场的份额达53%,相当于美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5%,借助牛市,去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5%。而中国基金市场去年底共有308只基金,基金净值资产7178亿元。借助大牛市,168只偏股型基金去年平均净值增长率高达103.31%,其中90只收益率翻倍,最高的一只达到167.54%。
虽然去年国内基金的高收益有一定的偶然性,表现最为出色的基金多半是在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股市低迷期发行,建仓的成本很低,但不可否认,经历了前两年的市场考验,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市场影响力达到了新的水平。特别是作为市场的第一大主力,在机构博弈的时代,散户借助基金入市已经成为投资趋势。
今年71岁的吴先生算是粉丝级的基民了。周一,他第一时间到招行网点“报到”,买了2万元的华富成长趋势基金。2004年的基金第一轮高潮,他赶上了。一口气买下10万元的基金,“当时没太多的想法。”老吴坦言,想着比定期、国债收益高就行了。可在2006年初他尝到了被套的滋味。去年遇上好行情,老吴买的基金净值也扶摇直上。今年准备继续在基市里淘点。有了上一次的被套的经历,这次他没有给自己太多压力。至于收益预期,他说,“机构理财总是会比散户强吧。”
民间资金的充裕,投资渠道的匮乏,加上低利率等种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基市的繁荣。每当股市处于牛市时,基金就会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普通投资者从储蓄和债券中拿出钱来,想获得较高的收益,但又不敢直接投资股票,纷纷求助于基金,往往会推动基金的销售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想让口袋里的钱“流动”起来,又不想在股市里花很多时间,最后基金走进了投资者姜女士的视野。从2005年用5万元购买广发聚富和南方高增基金起步,现在姜女士投入到基市中的资金已经有几十万元。姜女士坚持一个投资原则,有余钱就分批购买固定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把公司的投资风格了解透,自己心里也更加有底。”
和前段时间的火爆相比,华富这只新基金发行首日显得有点“冷清”。这会不会成为火热的基金发售向理性回归的转折?现在下这样的结论还为时过早。本周四、五还有两只富兰克林国海潜力组合基金(限量100亿份)、招商核心价值混合型基金(限量100亿份)两只新基金要发行,还有一些封转开、老基金也向基民们敞开认购大门。据了解,目前基金公司几乎每家都有多个产品向证监会递交了申请,30多只新基金正等候审批,按照目前与代销机构排档期的情况看,一批新基金将集中在3月底至5月发行上市。因此,新基金供应将呈稳定局面,投资者大可不必认为新基金是“稀缺产品”。
由盛转衰,由衰转盛,资本市场总是重复着类似的故事。借用一位投资人士的话,投资永远是少数人赚多数人钱的游戏,在市场火热的时候去投资,赚钱的机会和空间就小了;而当很多人逐渐退出,市场处于冰点时,意味着又是新一轮投资机遇的来临。当然,要找准这个节点,需要投资者经历各种市场的洗礼和实战的考验。基金业走过的历程,所讲述的显然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