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是纵向的,以生态为基调、人文为特色的长堤——福堤,座座古桥,还有沿堤散落在四周的西溪梵文化、隐文化、俗文化、闲文化的历史碎片,让你一旦踏上,就能感受到西溪这片土地上所沉积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一道是横向的,以生态为重点、科普为特色的长堤——绿堤,被誉为“露天的西溪生态动、植物博物馆”,一条绵延的植被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之路。在它们的引领下,我们见识的将会是西溪二期的和谐与美丽。
昨日,修改完善后的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两堤一园”(福堤、绿堤、包家埭亚热带湿地植物园)方案在有关会议上亮相,让领略其风光的人无限憧憬。
福堤(暂名)
●身份演变:
福堤(暂名)的“前身”就是花蒋路。南接天目山路,北连文二西路,衔接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南北两个出入口,并串联起园区的主要景点。
●现实版本:
现在的花蒋路,大约2300米长、7米宽,水泥路面,路况较差,道路两侧行道树外侧多种植较大灌木,阻挡视线,路段两侧有鱼鳞塘。目前道路两侧分布大量大型乔木,沿路散布有较多的“西溪一宝”——柿子树。
●蓝图亮点扫描:
NO.1西溪的桥——
横亘于水上的桥,不仅满足了人们通行、通航、通车的需要,构筑起了水、陆的生态廊道,有时,其本身也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福堤,将把这道风景做得更靓、更有味,用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周为的话来说,就是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刮目相看”。
福堤上的六座桥,名字中,现拟都带着一个“福”字,由南而北依次为元福桥、永福桥、庆福桥、向福桥、广福桥、全福桥,号称“六福桥”,散发着浓浓的乡土味儿,却能寄托百姓美好的祝愿。六福桥,将串联起西溪各个历史阶段的记忆。
元福桥(原称王家桥)将得以保留,这里按下不表。
永福桥西溪特有的传统桥之一,是造型极简单的梁板桥,将完全运用西溪石桥的这一传统样式,强调在自然生态的基调中与自然环境相容,体现西溪湿地的独特风貌。
庆福桥将是座新建桥,与永福桥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五孔桥,在连通水路生态廊道的同时也连通了陆路生态,满足动物迁徙的需要。
向福桥原是很简单的公路桥,将结合旧桥原有结构特点,以质朴自然的风貌改造老桥,体现西溪平桥的基本特征。
广福桥原本是座小拱桥,准备将其改造成西溪传统的拱桥形式,以取得与附近河渚街和水乡风貌相一致的效果。
全福桥原本也是座普通的公路桥,将利用原有桥架,并按古典桥的样式用小块石砌成石墙,表现其通透轻盈。
NO.2西溪的“梵、隐、俗、闲”文化碎片——
西溪文化积淀深厚。从东晋至民国,这里建起了众多的寺庙庵堂和藏书楼,成为赏景、修行、栖居、耕读、唱和、祭祀的场所,历朝文人雅士歌咏西溪的诗文辞赋、笔墨丹青不胜枚举,还有数不清的传说故事、典故和轶闻,构成了西溪宝贵的历史文化,即所谓的西溪“梵、隐、俗、闲”文化。表达这些文化的历史片段,成了设计师笔下的愿望。
“梵”文化将通过在两庵点入口结合亭、碑等元素表达,使在游赏西溪湿地自然生态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领略到西溪深厚的人文内涵,以丰富游赏性。
“隐”文化将结合亭、碑等元素,甚至电瓶车站点、游憩场地、小品家具等,表达不同的人文内涵,使得游人感受到“景是自然的,堤是文化的”,同时也将游人引入各文化景点。
“俗”文化西溪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文化,春笋、柿子、枇杷、莲藕、鱼虾、溪蟹……西溪风物展示与乡土的湿地风貌结合,构成的将是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场景。
NO.3生态廊道及其他——
结合桥梁和涵洞,设计五条生态廊道,强调西溪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多样性。其中,四条均为水路航道,它们将沟通桥两侧的河道,保证水系的通畅,便于水生生物的交流,也方便陆地生物青蛙、蟾蜍、蛇等的通行。
保护能代表西溪特色的湿地植物,如老柿子树等,结合周边柿基、桑基、竹基、柳基鱼塘。展示西溪特色的湿地景观。
绿堤(暂名)
●身份演变:
绿堤的“前身”就是现在的文三西路。连接着紫金港路和花蒋路。
●现实版本:
现在的文三西路,约1.6公里长、7米宽,水泥路面。两侧多接鱼塘,鱼塘基上植被丰富,各群落类型典型,生态环境较好,景观丰富优美。
●蓝图亮点扫描:
NO.1绿堤,花团锦簇的“花堤”——
人在堤上走,人在花中游。
绿堤的一半路幅,将成为一条绵延1公里之长的湿地植物群落展示带。
规划中,将对现有文三西路进行适度改建,保留其中的一半即3.5米水泥石砾路面,作为电瓶车和人行混合道,并根据两侧展示的内容,来决定道路保留在哪一侧。因而,你所行进的道路将会是一条折线。每隔300米左右,将安排一处放大的场地,安排休息座椅。另外一半的道路,将安排为绿地,引入多年生的亚热带湿地花卉植物,以及各类西溪草丛,局部点缀大树,柳、南川柳、枫杨、水竹、四季竹、雷竹、栀子、木芙蓉、果梅、黑藻、金鱼藻、狸草藻、莼菜、野菱……绿堤,俨然是一条“花堤”。
绿堤的交通体系被称作是“蜈蚣型”的,即以目前文三西路为骨架,两侧支出若干条小路深入生态保育区腹地。
NO.2东西两侧的水生花园——
东侧水生花园适当突出湿地的观赏性。利用拆迁地、栈道等休闲设施的生态修复,展示典型水生植物群落。在入口部分以观赏性较强的鸢尾类植物群落为主,适当增加千屈菜群落、菰群落等。在其外围则利用已毁鱼塘埂恢复大面积芦、荻等西溪特色植物,创造鸟类栖息地,同时展示荻花胜雪的美景。
西侧水生花园将把原有东家漾至花蒋堤路段改造为水面,但又不完全取消,而是降低路基至正常水位以下30-50厘米,填塞淤泥,种植水生植物,中间安排曲尺型栈道。路两侧鱼塘因为靠近农居,水质差,设计中一并沟通,形成大水面,水岸营造为缓坡,种植观赏性好的水生、湿生植物,构成湿地植物园的一个集中展示区。
NO.3绿堤经济湿地作物区——
绿堤经济湿地作物区所在位置,即现在的生态农庄。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为丰富湿地植物园内容,拟种植西溪芦苇、茭白、菱等乡土经济水生植物,并降低塘堤,沟通鱼塘,营造缓坡。经济湿地作物区还可以组织采菱角、挖茭白等活动,与游客进行互动。
NO.4 “柳暗花明又一堤”——
文三西路西端,花蒋路一侧,宽3.5米电瓶车在过蒋村港上的东家漾桥后曲折向南,然后西进并入花蒋路,形成了“柳暗花明又一堤”的变化。
董湾组团:湿地生活体验中心
董湾组团位于整个湿地公园的西北角,北侧以文二西路为界,南侧以新开河与一期工程相隔,东侧与二期的河渚工区相邻,西侧与湿地公园西区相接,总用地面积为103公顷。
这一区块的定位是湿地生活体验中心,着力体现的是“贴近自然,回归生活”,客户定位为爱好湿地生态和生活体验的人群。它的最终目标是保证经济效益扩大社会效应,实现湿地公园的真正可持续发展。
规划把整个基地分为东西两个区块,西区为湿地休闲体验酒店,东区为湿地生活体验区。其中湿地生活体验区包括了四大功能区块:养生饮食体验区、湿地建筑文化展示区、归隐生活体验区、渔事体验区。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领略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风貌本身,也可以参与到湿地建筑文化展示区的新功能中去——因为它同时又是影像创作体验区及开放式的艺术家工作室区。
在这里,你可以进行渔事体验,养鱼、垂钓、摸鱼、捉虾,可以在特定季节里参与湿地植物的养护、观察,可以享用到有湿地特色的饮食:鱼虾、药膳、素斋,还可以暂时别离城市的喧嚣,体验一下城市边缘湿地的隐居生活,体会一下别样的人生。
包家埭亚热带湿地植物园
如果说绿堤是线性的植物带,那包家埭亚热带湿地植物园就是团块状的植物园了。生态系列与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林区、湿地灌丛区、珍稀湿地植物展示区、引种繁育区……这里,将以浓缩的方式,塑造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集中培育亚热带适宜的湿地生植物。
据悉,湿地植物园内将展现本土、乡土植物为主,同时也将谨慎地引进外来的亚热带地区湿地特有物种,在做到“五彩缤纷、四季有花”的同时,对广大中小学生和百姓进行生动的科普教育,增强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
这里原本有着大量的农居,拆迁后将疏通水系,清理河道,沟通鱼塘,清除建筑垃圾,修建游步道,植被修复向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