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的抱团合作精神,再次成就了一个“隐型冠军”。国内许多企业做不大,同行间相互倾轧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浙商之间相互信任、真诚合作,则开一代新风,这也是浙江民营经济能够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像艾谱的两名合作者,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管理和销售的优势,终于快速做大做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主任李建伟
2001年,曹君向戴旭东提出:“我们一起做保险箱吧!”
当时,曹君已经在保险箱行业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戴旭东则在脱排油烟机行业颇具影响。这两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企业,为什么要合并?
两位当家人深谋远虑:“我们都是小企业,要快速变强,要创自己的品牌,只能联合——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两根筷子并起来就坚韧得多。”
企业合并后,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累加,更重要的是两位当家人充分发挥了各自管理和销售的优势,为企业带来了1+1>2的放大效应:合并前,两家企业年产值都不过800万元左右,再要前进很困难;合并后,经过几年发展,他们的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是原先两家企业产值之和的十几倍。
用贩菜的“天赋”卖保险箱
曹君读小学的时候,学校边上有个菜市场,他常琢磨:“要是我能把大榭菜市场里的菜拿到宁波菜市场去卖,肯定能赚钱。”
长大后,童年的商业天赋终于得到了展现的机会,不过曹君并没有去做菜贩。1991年6月,大榭到处是做保险箱的手工作坊,曹君也开始卖保险箱。
1992年,曹君接到了第一笔大订单,金华某商场要39台保险箱,把曹君乐坏了。做成了一笔大生意,曹君咬咬牙花100多块钱买了台杠杆剪板机,算是一次小小的设备更新。
“比现在买了一辆高档汽车还开心。”前一年,曹君总共做了300台保险箱。买进新设备后,生产规模达到上万台。此后,曹君继续进行技术改进、购置机械设备代替手工作坊,又慢慢建立了标准厂房,两年后,曹君生产规模达3万台。家庭作坊渐渐发展成了初具规模的华立保险箱制造有限公司。
以思想敲开大企业之门
戴旭东为什么要放弃做得好好的配件,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保险箱行业?戴旭东告诉记者:“配件要做大很难。我们为人家做配件,自己的产量受制于对方企业。比如,对方一年只需要10万个配件,我们的年生产额就只有10万个。”
不过,在做配件期间,通过跟国外大牌企业合作,戴旭东学到了不少管理经验。“大企业找供应商,其实是要找跟他自己经营思想、观念一致的合作商。思想就是产品的方向。”
起步时,戴旭东做的是油烟机的配件风机,质量、成本控制得都不错,但一下子打不开销路。他决定“傍名牌”搞贴牌加工。
“跟对方接触前,我已经仔细调查过他们公司需求什么产品、目前哪家企业在做、质量如何、价格多少,知己知彼。我告诉对方,他们一年需要50万个风机,我可以比他们现在的价格便宜3块钱一个,一年可以差150万,‘我是来帮你赚钱的’。”最后这句话传达的理念打动了对方一位采购经理。戴旭东说起往事,仍有几分得意。
用奇招打败对手
2006年3月,艾谱击败众多国内一线保险箱品牌,在中石化全国20000多个加油站投币式保险柜统一招标中一举夺标。
提起那次中标,曹君到现在回想起来都一身汗。企业办起来才短短几年,资料很不完善,“飞机起飞前40分钟,我们还在公司忙着装订投标材料,一边让汽车发动起来等在门外,一边跟机场沟通……还好,我们赶上了当天飞往北京的最后一班飞机。为什么时间抠得这么紧?除了资料准备没经验,还因为这次招标会,我们做得十分周密。招标的企业要求投标方一个星期内提供资料,我们赶在三天之内把它需要的产品做了出来,当天就送到公安部门检测合格,然后把合格证书一起附在标书后面。这一招是其它竞争对手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