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柴家村。令人始料不及的是:5年前,记者到此采访,夜晚村中一片漆黑,路旁散发着一股烂橘气味。而现在的柴家村,竟成了“不夜村”,生产线上、大门口、马路上……家家电灯亮,处处有人忙。
柴家村柑橘合作社会计叶土耀告诉记者,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800元,如今人均年收入超出8000元。村里60%以上的农户出了小老板,有一半农户拥有50万元以上的资产。
柴家村700多亩地种的全是橘树,全村703人,九成以上劳力参与柑橘种植、加工、购销。合作社理事长叶先明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底柑橘销售进入旺季以来,只要是晴天,白天忙不及,夜里接着干,都是这个样子。
昔日穷山村为啥能成为“不夜村”?叶先明正要回答,手机响了。
资金:合作社出面借贷
电话是柴家柑橘合作社社员柴建伟打来的,他想再贷3万元钱,跟叶先明通个气。叶先明说,社员们要用钱,只要合作社出面,乡信用联社就会贷。提起这条融资新渠道,还有个“碰壁”故事。
去年秋天,柴建伟想把柴家柑橘销到东北三省去。但苦于资金少,上不了规模。于是,他到乡信用联社,要求贷款10万元。
乡信用联社说,要有存款担保。柴建伟急了:“我有存款,还要到你这里借什么钱?”
无奈之下,柴建伟请叶先明帮忙。
叶先明知道柴建伟为人讲信用,就陪他到乡信用联社说明情况。乡信用联社对叶先明说,你给他担保,我们就贷。柴建伟贷了10万元,柑橘生意也随之做大了。
这事启发了柴家村的橘农。2006年11月,村柑橘合作社的11位社员签订了一个联保协议,然后由合作社出面,一下子贷出了200万元。用这些钱购销柑橘,10天一个周转期,至今已购销柑橘3000多万公斤。
叶先明说,银行那边,合作社出面没问题;合作社这边,平时不守信用的人或没能力还贷的,也不敢乱担保。由合作社向信用联社贷款,解决了资金周转的大问题。
技术:全社联用机修员
边谈边看,我们走进了叶先明的柑橘加工厂。
宽敞的厂棚内,灯光明亮。生产线十多米长,一筐筐橘子经过清洗、分捡、打蜡,出来时已按大小分等,光泽诱人,装箱待运。
这样的柑橘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柴家村有70条。奇怪的是,记者一连走了五六家,家家不见机修技术员。生产线坏了怎么办?
在叶先明哥哥叶志明家,碰巧生产线转不动了。一个电话,不到一支烟工夫,有个叫柴才木的师傅就进了门。他几下一弄,机器又转了。
柴才木当过米厂工人,有机修技术,下岗后一直没工作。合作社请柴才木当机修技术员,全社联用。如今,柴才木成了村里修理柑橘处理生产线的专家。从前要为孩子学费犯愁的柴才木,如今每年光是柑橘生产线的保养费就稳赚1万多元,这还不算修理费。
叶先明说,种柑橘,合作社也用联或统的办法解决技术难题。全村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组织服务,这样,生产成本降低,种出的果子长得又大又均匀,成了市场畅销货。
销售:新点子拓出新市场
正说着,一辆来自吉林的大货车亮着灯开到了厂门口。记者细看装车的橘箱,又发现一个细节:有的标有柴家品牌,有的则没有。原来,柴家村实行农产品品牌竞标,这也是一大销售创新。合作社有规定:一个城市只允许一人经营柴家品牌柑橘,大家通过竞标取得经营权。如没有竞得经营权,要在这个城市销售就不能打柴家品牌。
近几年来,柴家年年都有销售创新。2004年成立柑橘合作社,销售信息社员共享,家家尝甜头;去年,柑橘拼车联运,社员都叫好……叶先明说,销售创新不一定百分之百成功,但它至少说明,柴家人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动了许多脑筋。只有多动脑筋多创新,才能尽快适应动态的市场需求,把农产品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