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忙,社团里的人还等着我开会呢。”昨天,记者拨通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林的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急促,还能时不时听到有人喊:“快点快点,开会啦!”
已经是该院计算机系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的小林,如今已是“大忙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半年前,他是一名接受学校“社团矫正”、被学校“秘密发配”到文艺部接受“改造”的逃课生。
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苏跃飞表示,迄今为止,学校一些试点学院约有42名违纪学生曾被隐去违纪学生的身份,“秘密发配”到各类学生社团与学校公共机构当干事、做义工。“社团矫正”在温职院计算机系和工商系试行半年来,收到明显效果,接受矫正的违纪学生42人无一人重新违纪,矫正率为100%。
“我上大学后天天旷课,不知不觉,旷课次数居然已经累计到记过处分的标准了。当我知道自己可能要被记过时,整个人都懵了。”小林回忆说,记过会影响到毕业,甚至就业,有些学长就是因为处分“破罐子破摔”。
“有一天,计算机学院党总支书记苏跃飞老师找我谈话,说我有文艺特长,可以让我去院学生文艺部帮忙。如果表现好,就可以免去处分。我高兴坏了。”他说。
于是,小林便被“发配”到了文艺社团。“去年我编排的小品获得院文艺表演一等奖,很意外,也很开心。今年我经过选举,当上了文艺部部长,真是想都想不到!”除此之外,小林的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以前老不上课,老师对我印象很坏,成绩是‘一路红灯’。现在,我通过社团活动,跟老师的关系也近了,我要努力弥补和其他同学的差距,让‘红灯’赶紧消失。”
小林一直不知道他接受的是一种叫“社团矫正”的教育模式,苏跃飞老师表示,校方并没有对学生强调过其“违纪”身份,为的是不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
在半年前,苏跃飞受“社区矫正”的启发,开始尝试“社团矫正”。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对象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区志愿者的协助下,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和改造。
而温职院计算机系目前在对违纪学生管理中采取的“社团矫正”,是根据每名违纪学生的爱好、特长、违纪程度,选择性参加有组织的社团活动、社区服务、责任区劳动和社团工作,达到一定的工作时数,学生管理部门对他们的活动、服务、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和考核,视考核结果作出减轻处分、免予处分、提早解除处分或延长处分时间等的决定。
“传统的惩戒模式存在一些缺陷,记过、留校查看等刚性惩戒模式容易让一些学生‘自暴自弃’。”苏老师说,很多学生犯错是一念之差,希望能有改正的机会,但刚性惩戒容易令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苏老师表示,采用“社团矫正”模式,正是为刚性的惩戒模式提供一种柔性的补充,容易让学生回心转意。
“老师低调处理我的违纪事件,使我有了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我从心里感谢老师的信任,也更觉得自己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和关爱,因而在生活中也有了自我约束的意识。”因为无视校规夜不归宿而要受到学校严重警告处分的小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22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