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天刊发了《父爱大于天》、《亲情薄如纸》的一组对比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许多人对捐肾救子的杨敏父亲深表敬意,而对把吴大妈夫妇赶出门的不孝行为表示强烈谴责。
今天,凯旋街道党工委书记看到本报报道后,马上建议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一次尊老爱幼的教育活动,要让更多的人学会尊敬老人、爱护老人。
而在吴大妈被赶出家门的社区,许多居民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孝行为非常反感。一位省农业厅退休干部一提起这事就激动不已,他认为:这种行为实在太过份了。要让这种不孝行为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大家都接受教育。
在杭州一家服装公司上班的王女士平时也听说了吴大妈的事情,她说:“人上了岁数后,也许会比较啰嗦,有时可能盯住一件事情唠叨不已,但无论如何,一家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就应该互相容忍,千万不能因为一点不满意,就把老人往外面赶,不应该呀!”
社区干部也行动起来了。由于吴大妈这几年很少对外人讲述自己家里的事,所以社区干部平时并不知情。今天早上,一见到本报的报道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就来到了小区里,努力帮助两代人沟通解决矛盾。
小区居委会陶书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正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她们化解矛盾,弥补两代人之间的缝隙,只要吴大妈有什么需要,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
采访中,也有一些群众认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吴大妈的儿媳妇固然不对,但作为婆婆的吴大妈,是否也应反省一下呢?
另一个家庭的爱子行为则倍受大家尊重。在浙医一院,肾脏病中心吴建永主任医师表示:“这种父爱是很伟大的,我们医护人员深受感动。现在,我们正在给他们父子俩做移植前的化验准备,我们一定要努力确保两人的安全,将风险降到最低。”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网民发言
3月22日,本报与浙江在线推出的全新网络频道“报网零距离”(网址:http://bw.zjol.com.cn)上刊载了《父爱大于天》、《亲情薄如纸》这组对比报道后,网民纷纷热议。不到一天时间,就有1500多位网民访问网络论坛,并有上百人发帖。
让人痛心,令人气愤
匿名网民:看了这个报道,为父母的大爱感动,为子女的不孝所不齿。
江南一枝春:今天还有一则消息,济南一个17岁的女孩在公交车上出手打母亲,还赌气拦着一车人不让走,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虽然我也是80后的一代,但是看了新闻后,我也感觉迷茫,人性真的难以琢磨。
过客:让人痛心。小时候,妈妈对我说,“娘疼儿,路那么长;儿疼娘,扁担长”,现在我总算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omega0225: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善待父母,感恩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做人的底线啊。
あい:真是令人气愤,为什么不想想父母的付出呢?我们素来有疼下不疼上的习惯,这个习惯确实不值得提倡,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你今天虐待自己的老人,那么明天被虐待的就是你了。
匿名网友:人总是在轮回的:多年的儿媳熬成婆。自己的孩子也在看着大人,自己有一天也会老的。一定要争个谁对谁错,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愿天下的婆婆和儿媳妇们,少一点挑剔,多一份宽容。
双折瀑:动物尚且知道反哺,自诩主宰万物的人又当如何?
过客:新婚夫妻与老人们住在一起,难免有矛盾。但我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是善良的。父母给予我们已经太多了。
别忘了法律武器
omega0225:婆媳处不好的时候,别忘了还有法律这一武器。法律总是站在正义这一边的。
筱丁:这人也太没良心了。看看第一篇报道里的父亲,子女难道就不汗颜吗?如果子女真的不孝,调解无效,就应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网友:中国的家长太溺爱,其实这件事有的部分已经超过了道德范畴,房子产权是老人的,子女提出那样的要求就是不合法的,我看没有法制观念也是个重要原因。
家庭和谐需要双方努力
绿水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细胞作用。而家庭和谐,光靠一方的付出是不够的,需要双方努力。
陌上客:母慈子孝,就是家庭的稳定剂啊。
匿名网民:现在很多老人与自己的儿媳妇、女婿相处矛盾很多,有的并不是谁坏、谁不坏的问题,而是老人观念上的弊病,总认为自己吃了一辈子苦,总要得到什么。虽然他们在一如既往地为孩子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但是他们在对待早已成人的孩子的态度上,又很固执,相信刚结婚的人感受最深,关键还是互相给予尊重和沟通。
匿名网民: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婆婆像对待女儿那样对待媳妇,媳妇还会赶婆婆吗?
匿名网民:不要就会指责别人不好,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我公公脾气就不好,动不动就发脾气,有的时候我已经很小心了,家里有点什么好吃的就让给他们吃,可他们还是说我们不好,真不知道怎样做才叫好媳妇,希望双方都要努力。
3上一篇 收藏打印推荐朗读评论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