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舟山小伙卢苇将登上飞往韩国的航班,到韩国拿撒勒大学攻读研究生。和别人不同的是,他是一位聋哑人。
无声的世界一样的精彩,26岁的卢苇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表演舞蹈,在未来两年半时间里,他又将再次挑战人生,与6位正常人一起,攻读国际手语翻译的研究生课程。
他充满了艺术天分
3岁时,一场高烧,夺走了卢苇的听觉。到上学年龄时,父母为了让卢苇能够进普通小学,曾求过很多小学校长,但还是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9岁那年,卢苇进了舟山市聋哑学校读书。
在聋哑学校,卢苇不仅成绩优秀,还慢慢展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读初中时,卢苇就被推荐入省残疾人艺术团;在第五届全国残疾人汇演比赛中,他和伙伴们表演的《春的旋律》获金奖;到北京读大学后,他加入了北京残疾人艺术团,2003年出访俄罗斯演出,去年还登上人民大会堂的演出舞台。
不过,对卢苇来说,舞蹈只是他的业务爱好,他的专业是平面设计。原来,初中毕业后,从自己长远的未来考虑,卢苇到了宁波聋校读中专,学的是美术专业,后来又考上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在北京读书期间,他的壁挂设计,多次在省级以上展览厅展出,作品《国画》、《平面构成》,还被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收藏。
“中国先生”选择留学
2004年,卢苇为了挑战自我,报名参加了“中国先生”大赛,并从上千名选手中胜出,获得季军。
今年,卢苇大学毕业,摆在他面前有三个不错的选择:去教授推荐的、一家很不错的公司当设计师;回母校舟山市聋哑学校当老师;重返北京市残疾人艺术团。但卢苇出人意料地全部放弃了,他选择了出国留学。
卢苇介绍,去年7月,他和同学一行到韩国进行交流访问,此行让他开阔了眼界,更让他看到国内外聋哑人文化和手语研究的差异。于是,他下定决心去韩国读研究生。
但签证、语言、考试——要顺利迈过这三道坎,对普通人而言已是不易,何况对一个不能正常言语的聋哑人。但第一次能和健全人一起参加升学考试,享受和健全人一样的平等与尊重,这让卢苇充满动力。
两个月学会了韩国手语
去年冬天,大雪纷飞,寒冷刺骨。为赶上今年1月4日在韩国的入学考试,卢苇揣着资料,独自穿梭在大使馆、学校和旅行社之间。银行证明、学校证明、户口证明……在繁琐的手续中,卢苇只能靠笔和办证人员交流。有时为了一份证明,他要花上双倍时间。整整两个星期后,卢苇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办齐了所有手续。
卢苇的毅力不仅体现于此,要通过入学考试中的韩文基础笔试考试和答辩面试,首要条件是学会韩国手语。而卢苇的“韩语”全靠自学,在考前两个月时间里,他狂“啃”一位韩国朋友送他的韩国手语书,硬是记下了300多个日常用语单词。
在韩国拿撒勒大学的答辩面试中,卢苇用韩国手语回答的一段话,深深打动了现场的5位考官,“我觉得国际手语翻译与社会福利专业很适合自己,我是代表2057万中国聋哑人来韩国学习的,学完后一定回国,更好地发展聋哑人事业。”
明年回国做奥运志愿者
一个星期后,韩国拿撒勒大学公布了国际手语翻译专业入取名单,10位研究生中只有4位聋哑学生,卢苇的名字赫然醒目,他还拿到了奖学金。
和健全人一起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韩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手语,研究其他国家聋哑人文化的先进理论知识等等,即将到来的留学生活,让卢苇充满了期盼。
卢苇表示,想多学几个国家的手语,申请成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志愿者,以手语翻译者的身份,帮助世界各国运动员。学成回国后,他还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不仅把知识传授给聋哑人,也要传授给健全人。
●相关链接
国际手语
因为地域和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形成了不同的聋人手语,而国际手语在国际聋人社会的地位,相当于现在通用的英语。
中国手语有30个拼音字母,而国际手语只有26个字母,因为文字系统、地域文化和民情风俗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手势语和手指语。比如中国手语表达“电车”的手势,很类似国际手语的“火车”手势。中国手语的“我爱你”由3个动作组成,而国际手语则用一个手势表示,就是中指和无名指弯曲,其他手指竖起,如果将这个手势反过来,就是中国手语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