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西望长安》让杭州人笑出了眼泪,不过,说着标准“伦敦腔”的《雾都孤儿》却让杭州观众彻底感受了一番“目不暇接”的苦闷。
昨天,英国TNT剧团携原版话剧《雾都孤儿》登陆杭州大剧院,许多原本打算来“练习听力”的观众,甚至连眼睛都来不及用,剧场里回荡的笑声也来自少数老外。
演员不用麦克风
谁也没想到,演出竟然是从观众席中开始的。当高鼻子的英国演员,带着夸张的表情和嗓音从观众身边擦肩而过时,所有人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带到了雾气蒙蒙的伦敦。
而舞台上,一具孤零零的绞刑架,顷刻间,阴郁、苍凉而又矛盾的气氛就布满了整个剧院。
用“简约而不简单”来形容这出话剧似乎再合适不过,总共才5个人的演出阵容,却通过男女性别互换、角色反串等“小把戏”,把狄更斯作品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致。而格子大衣、宽檐礼帽等标志性道具也时刻流露着浓郁的英伦气息。
值得一提的还有TNT演员的专业素养。两个小时的话剧,演员彻底抛弃了麦克风,用最纯粹的人声来表达全部的台词和唱词,哪怕“小老鼠啃木屑”这样细小的舞台音效,也由演员真实的口技完成。
“伦敦英语”听得累
由于是原版话剧,所有演员正宗的“伦敦英语”也成了《雾都孤儿》的一大卖点。开演前,不少观众表示,买票就是为了去“练练听力”,不过,从昨天的现场反应来看,看原版剧目,杭州观众还是有些“够呛”。
“不行不行,太痛苦了。”演出刚结束,带着女儿走出剧院的唐先生便连连摇头,“我两个小时就光顾转头,一会看舞台,一会看边上的翻译字幕,到现在连几个演员长啥样都没看清楚。”
树人大学的黎罡同学也有同感:“就是感觉眼睛不够用,不看翻译吧,听不懂;看了翻译又没法同时看到台上演员的动作,整个人挺乱的。”黎罡还表示,剧中的英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很多都是伦敦当地的俚语,完全听不懂。”
昨晚看得最畅快的当属到场的一些老外朋友,他们的笑声便证明了这一点。
观剧习惯可以培养
对于原版话剧,尽管杭州观众表现得还有些“不适”,但本地的剧院经营者和演出商们却一致认为,这项“洋务运动”值得普及和推广。
大剧院演出部负责人周羽告诉记者,几年前《歌剧魅影》刚登陆上海时,观众普遍也是摸不着头脑:“现在呢?百老汇的剧目一个个涌向上海,上海人也越来越会看原版剧了,要形成一个成熟的观剧习惯,肯定需要时间的累积。”
周羽表示,除了外语等“基本工具”外,有意识增加对国外文化、风俗的了解,也是逐渐适应原版剧种的重要方法:“你在看戏的时候,至少先得了解年代和背景,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入戏’。”
而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杭州的原版剧市场还有一系列“动作”:杭州剧院5月份上演百老汇音乐剧《国王与我》、杭州大剧院正在洽谈欧洲话剧项目。“如果每年能确保有3到4场原版剧,杭州人肯定会越看越习惯。”周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