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区梅山乡梅中村,这个位于海岛上的小乡村可不简单,岛上的村民几乎个个都会两下子武功,在村里转悠一圈,也许能碰上好几个“武林高手”。为此,2005年,浙江省武术协会正式授予梅山乡“水浒名拳之乡”的称号。
梅中村的村民是何时开始习武的,因为年代太久远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朝。据说戚继光抗倭那阵子,因为村庄靠海,经常被倭寇骚扰,所以村里人人都学了几招拳术,以备不时之需。打败了倭寇要庆祝,于是,村里人又把武术融入到舞狮中,演化出了一种新的娱乐方式。时至今日,虽然武术和舞狮已失去了保卫家园的现实功能,但村里人对这两项运动的喜爱却延续至今,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的方式。
武术教练自编“武功秘籍”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有一本被武林人士奉为至尊的《葵花宝典》,而在梅中村,也有一本被村里人津津乐道的“武功秘籍”,那就是武术教练傅信阳整理编撰的《水浒名拳梅山武术》。这位个子不高,肤色黝黑,理着一个小平头的中年人,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把全村不同流派的武术收集整理起来,并自创了几套拳术、棍术,在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的帮助下,将之编撰成书。36计宋江拷、闹天堂、边城、乌风棍……这些曾经散落在不同派别的传承人手中的武术,如今成为全村人共享的宝贵财富。
傅信阳说,他15岁开始习武,因为小时候身体比较差,想借练武来改善体质。没想到这一练就是几十年,还三次拿到国际武术比赛的金牌。不过,让傅信阳稍稍有点郁闷的是,传统武术大都不符合国际比赛的套路,所以吃亏不少,要获奖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传统得保留,和国际也得接轨,我们要争取两不耽误。”傅信阳说,这就是他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和傅信阳一样堪称“武林高手”的还有60多岁的张仁年。自从20岁入赘到梅中村后开始习武,他每天都要打完一套拳术再下地干活。甚至在家里烧炉灶,别人是坐在小板凳上,他却是扎着马步。而他的徒弟也是遍布全村,采访的时候,他随手指了指身边陪同的一位村干部沈剑波说,“喏,他也是我的徒弟。”
“武林高手”从娃娃抓起
在大人们的影响下,梅中村的孩子也都对练武颇有兴趣。2005,梅中村正式建立了武术传承基地,就设在该村的梅山乡中心小学。“小孩子嘛,都有英雄梦,特别崇拜那些武功好的人,所以对习武都很感兴趣。”村委主任沈志康说,不过,村里建立武术基地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考虑,“现在的小孩缺乏锻炼,体检发现不合格的很多,患近视眼的也很多,学学武术,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
现在,学校每周都安排了一堂武术课,每天早晨做过广播操以后还要再练一套拳术。而傅信阳编撰的这本“武功秘籍”正是梅山小学武术传承基地的教材。另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特训班,给根基好的“武学奇才”们开小灶。目前,特训班有学员80名,每天早上6点开始训练一小时,放学后再加练一小时。扎马步、压腿、基本拳法、刀法翻来覆去地苦练,虽然很辛苦,但孩子们照样练得很带劲。
四年级的郑植铢就是特训班的学员。别看她是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练起武来英姿飒爽,一点不比男孩子逊色。据傅信阳说,去年宁波第一届青少年武术锦标赛,郑植铢就拿了刀术大奖。记者当下要求她展示刀术,小姑娘却很有个性地说更喜欢舞剑,遂从“兵器库”里拔出一柄小剑,跑到外面的空地上舞起来。几个男孩也不甘落后,纷纷取出刀枪棍棒,各自“嘿哈”开了。
最后见到记者要拍照,4个孩子很熟练地凑到一起摆出一个华丽造型,拍完后郑植铢告诉记者,他们私下给这个造型取了一个很“酷”的名字,叫“曼陀罗阵”。
临告别的时候,我们偶然得知,亚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冠军沈盛妃,就是武术教练傅信阳的外甥女,她当年也在这所乡中心小学就读。看来,梅山民间武术让岛上居民全民健身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出一些优秀的体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