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一(左)和父母一起接受记者采访。潘良干 摄
最早发现艾滋病病例的科学家之一、又以鸡尾酒疗法对艾滋病研究治疗作出突出贡献的何大一博士,昨天在杭州凯悦大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除了说明有关艾滋病、禽流感疫苗的最新信息外,何大一昨特别提出,科学家必须用新的方法来制作疫苗,包括预防艾滋病和禽流感的疫苗,以让更多的普通人能用得起。
艾滋病疫苗5年内难上市
从2004年开始,何大一研究的艾滋病疫苗终于从实验室试验、动物试验开始进入“人体试验”(临床研究阶段),这是一种需要两种疫苗合用的防疫方式,“目前刚刚完成一期临床试验,还有二期、三期,估计5年内还不会面市。”而这种疫苗究竟能防住几种艾滋病病毒还不得而知。同样,“能一针见效,对抗所有禽流感病毒的疫苗,估计这10年到20年内都不会有大的突破。因为病毒的变异很快,第一年生产的疫苗在两三年后就对新的病毒失效了。”何大一说。在他26年的艾滋病研究历程中,后6年重点研究的是艾滋病疫苗的生产。“这几年我们发现生产艾滋病疫苗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其他疫苗的生产。”于是何大一转而进行了包括禽流感在内的更广范围的流行病的预防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我以为必须用新的方法来生产疫苗,而不是停留在四五十年前的技术。那样价格太高,生产很难。”“今天即使治疗艾滋病的费用一年降低到500美元,但对于中国穷困地区的病人来说,还是很难承受。”“新的疫苗必须得便于生产,成本低,让更多的人受惠。”
请假两周陪老父亲寻根
令人吃惊的是,昨天出现在酒店的除了何大一外,还有他87岁却仍然精神矍铄的老父亲何步基、两个弟弟何弘一、何纯一等15人的何氏亲属团。原来何大一此次来杭,是陪父亲寻根而来。何步基来自江西农村,1942年就读于浙大教育专业,参加过浙大西迁、抗日,后来去了台湾,娶了小他12岁的学生为妻,随后又转道美国,进入计算机领域发展。
虽然从小生长于美国,虽然小何大一15岁的弟弟何纯一不会说中国话,有时候还会开玩笑叫父亲“老何”,可何步基老先生说,他的家庭仍然保持了比较多的中国传统,“比如孩子们都很孝顺”。“两年前,我弟弟何纯一到江西老家,被父亲历尽艰辛,辗转数地生存、打拼的经历所感动,就萌发了要为父亲写书的愿望。”何大一说。此次在来自英国及加拿大的两名传记作家的陪同下,他们全家请假两周,放下手中的工作,专程陪同父母重走了父亲的成长之路,“杭州是我父亲读大学的地方,最后一站了。”“他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我希望我的孙子们能娶一个中国老婆,如果你们认识会英文的女孩子,请介绍给大一的孩子。”何步基开心地说。
儿女兄弟均师出名校
也许是遗传因素起作用,何大一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的两个弟弟都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他弟弟的儿子也即将于今年进入该校读书。何大一对孩子们采取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言传不如身教。
“我们做事情的风格及方式应该对他们会产生影响,并给他们带来压力。”“我没有设定他们该去做什么,我只告诉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也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3个孩子中,两个学了经济、管理。“只有小女儿对生物有兴趣,有可能以后走我的路。”最后,何大一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何大一简介
何大一(Ho David)医学博士,现居美国纽约。1952年生于台湾,1970年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7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哈佛大学就读,1978年获哈佛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78年至1982年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住院医生、内科主治医生,1982年至1985年先后在麻省综合医院任传染病医学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研究员、哈佛医学院医学导师,1986年至1996年先后在加州大学医学院任医学助教、教授,1990年任美国纽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总监兼行政总裁。何大一博士是最早确定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科学家之一。
1996年,何大一博士在研究、治疗艾滋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独创了“鸡尾酒疗法”,轰动海内外,因此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1996年度国际“风云人物”。1999年,何大一博士根据他从事的最新动物试验,又发现人体免疫系统棗细胞中的CD8可以有效对抗艾滋病毒,这项新发现将对艾滋病的治疗更具有深远的意义。2000年,又研制出C型艾滋疫苗,并投入了实验。
2004年6月2日他是获得中国工程院士殊荣的五名外籍人士之一。突出贡献是对艾滋病的研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