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大盘山,有“百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在城里人驾着汽车快捷来去的今天,住在大盘山里的不少人家,却连公路、甚至最基本的机耕路都还没有通到。就算买一瓶酱油,都有可能要翻上半天的山路。
然而,在崎岖的山路上,磐安邮政局的18位步班邮递员却数十年如一日,在崎岖山路上为乡亲们奔波着,他们为山里人家带去报纸信件,也带去各种生活用品。这些绿衣人,在绿色的大山里踏出了一条条“爱心邮路”。
山路走了35年
所谓“步班邮路”,是指因为地理条件所限,投递的时候只能步行。施祥福却笑笑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已经好多了,康庄工程通到行政村,只有那些偏僻的自然村没有路再进去了:“不过那些村子里的人最需要我帮他们带东西进去,因为出来一趟,实在不怎么方便。”
1972年,当时才18岁的施祥福高中没毕业就到邮电局当了一名邮递员。35年来他挨家挨户走遍了步班邮路中8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对这里的一切,他最清楚:“我管乡里东西两条邮路,一条是大岭头方向,一条则是长头坑方向,距离我们的邮政所直线距离分别是5里和10里路,但如果真到每个村子都去走一遍,山上绕绕,一个来回怎么说也在50里路了。”说到这里,老施呵呵一笑,“有人给我算过,一年走260个来回,说我已经绕地球赤道五圈多了。我又不知道赤道到底多少长,还是老老实实走山上的路。”
又送信件又送菜
两轮摩托骑到榉溪村口,施祥福说:“这下该走路了。”他开始低头整理邮包,除了报纸和信,绿色的邮袋中更多的却是蔬菜,豆腐、豆腐干,还有鸡爪。施祥福说:“这些是分别属于三个村三个村民的菜,村民们买菜不方便,都让我带。”
“那你岂不是每天要上菜市场?”
“嗯。像我今天要去的大岭脚、黄坞等村都没有杂货铺,更没有菜市场,我带上去就方便了。”
走了一圈,施祥福最后绕到一户贴着绿色对联的人家,主人不在,他告诉记者明天再来这家:“这家里只住着一个80多岁的曹老太太,我每天路过都要看看她需要什么帮助。”说这些的时候,施祥福如此自然,似乎只是去了自己的父母家转了转。
“爱心笔记”情谊多
其实,这“爱心笔记”的名字是记者给加的,在每个上山进村的邮递员那里,这笔记或者只是一个记上一笔防止自己忘事的小本子,或只是工作笔记上留下的点滴记录,内容也似乎无比琐碎,比如下面的这一本。
1月1日星期一天气阴
今天是元旦,早上帮里田石村施土仙买了六斤豆腐,两元钱的馄饨皮。
回来时帮施伟珍带了猪肉一块。还有许溪村的洪呈祥,也让我帮他在外田石村的丈母娘家带一块猪肉。
下午收到了儿子的一张贺卡,好高兴!
3月26日星期一天气雨
今天雨下得很大,给里田石村孔小忠交100元电话费。
3月27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去横路头回来时,路过上山头村有人托我带东西到方前。
途经施家庄村,带了四个乡亲。另有很多东西要带到方前。
……
每天,在递送邮件的时候,投递员们都会把这些杂事也帮着做了。而且,笔记上的内容越来越多:谁家有人要找工作,谁家有收下来的东西要卖、谁家有个什么病想问问医生……
用胡龙照的话说:“村民们既把我们当成‘政府的人’,更当成‘自己人’,他们托我们办点事情,还好意思推脱啊?”
去年,老胡评上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可每天提着邮袋早上6点半出发,下午4点半回来,一天走13个村子的日子却依然没有改变,他也不想改变。
每天傍晚回家,胡龙照总会守在电话边,因为第二天乡亲们要他买点什么都会在这个时候打电话来:“我这个电话,乡里几乎人人都知道,咱是干什么的啊?就是给大家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