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句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义乌人陈惠英做的一切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27年前,亲生父母遗弃了身有残疾的惠英,是一个好心的义乌农妇将奄奄一息的她抱回家养大成人;27年后,惠英长大成人,在自己有了一个甜蜜的家之后,她也尽全力先后带养了20多个残疾孤儿,让这些已经遭遇不幸的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
“孩子王”的开心时刻
陈惠英住在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走进村子,只要说起惠英这个名字,人人都要翘大拇指。70岁的楼大爷告诉记者:“这孩子不简单。自己本是残疾孤儿,现在还领养着那么多孤儿,有这份心真难得。”
来到陈惠英家,远远就能看到二楼阳台上晒着一长排孩子的衣裤。在院子里,5个小孩子正在嬉闹,虽然这些孩子一眼就能看出存在这样那样的身体缺陷,但脸上的笑容,却在明白地传递着一个信息:现在,他们很快乐。
陈惠英放下手中正在洗的衣服,一边和我们打着招呼,一边笑着把孩子们招呼过来。“这些就是我带的孤儿,”她叫着走廊上的孩子,“来,快向客人问好。”
穿粉色衬衣的小女孩甜甜地喊了一声,其他有的孩子低着头笑笑不说话,有的对着记者扮个鬼脸。陈惠英抱起一个孩子说:“这孩子叫倪障,今年才三岁,患有白内障,但聪明得很。来,拍拍手欢迎客人。”孩子听后,很顽皮地点了点头,又笑着拍起手来。
陈惠英也在一边开心地笑着,在这个家里,她就是“孩子王”,这个“孩子王”当得辛苦,却更开心。
秉承善良延续母爱
看起来,陈惠英带着这些孤儿是如此开心。其实,他们的这位“妈妈”或者“姐姐”,却有着一个曾经灰暗的童年。
陈惠英一出生右胳膊就少了一截,长到三岁,亲生父母终于弃她而去。是一位好心的义乌农妇金妈妈将奄奄一息的她抱回家,最后抚养成人。当初领养陈惠英时,金妈妈已经有三个亲生子女,但还是咬牙把所有的孩子都拉扯大。
说起金妈妈,惠英真是一脸的感激:“妈妈把我养到20岁。我结婚的时候,妈妈还给我备了嫁妆。我今年30岁生日,她又给了我一个500元钱的红包。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待我就同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惠英这里却是“有其母必有其女”,抚养自己的妈妈如此好心,这个女儿完全秉承了这份善良。如今,陈惠英先后领养了20多个残疾孤儿。用她的话说,身有残疾已是灾难,如果无人关怀那更是雪上加霜,自己有点能力,就尽量给这些孩子们一点快乐吧。
骑着三轮车集体去洗澡
现在,陈惠英家是个11口之家,她自己,丈夫楼兵达,亲生儿子浩浩,以及8个孤儿,最大的22岁,最小的3岁。其中三个年纪稍大的孤儿叫她“姐姐”,其他的孩子喊她“妈妈”。这些孤儿都是陈惠英从义乌福利院里领养来的,福利院每月给她发一部分补贴,陈惠英和丈夫两个人把这些钱全都补贴到孤儿身上,还时不时要“倒贴”上一点。
有了这么多孩子,家里的经济自然不太宽余。就在记者去采访的时候,陈惠英的爱人楼兵达上自留地干活去了:“有这么多孩子吃饭,多种些蔬菜,可以少点开支。”
家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态度让惠英很欣慰:“楼兵达对孩子们可好了,倪障刚被抱回家的时候,身体很虚弱。冬天,是兵达将倪障抱在自己怀里睡觉的,倪障半夜发烧,他还连夜把他送进城里医院。”
这个大家庭,现在干什么都是“轰轰烈烈”的,十来个人一起“出动”,倒也真有气势。陈惠英举了个例子,以前冬天去洗澡,还要去借一辆三轮车,把所有人拉上一起去隔壁村的浴室。去年夏天,他们用福利院发的补贴打了口井,在家里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现在孩子们洗澡方便多了。
想到马上就要到来的这个夏天,陈惠英刚刚去添了一台冰箱:“夏天,孩子们看人家吃棒冰,嘴馋得很。我和丈夫商量,干脆买台冰箱,夏天冰点冷饮,也好给孩子们消消暑。”
说这些的时候,孩子们在边上安静地听着。他们不仅能在夏天品尝到冷饮的凉爽,同样也在惠英的身边感受着人间的温暖。相比出生时的不幸,被遗弃时的哭泣,现在的日子,阳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