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先后走访了村里年纪最大的低保老大妈项林招、曾长期担任村干部的季陈昌、生活最困难的季刘生。走访慰问中,我的心一次次被打动。尤其交谈中,季刘生大爷三次流下热泪,让我深感惭愧。
季刘生大爷七十七岁,老伴也已七十岁,两人一年除了毛竹有近千元收入外,再没有其它收入。与其住在一起的儿子无劳动能力列入了市低保范畴,所以季刘生夫妇不能列入低保。他的生活如此贫困,我忍不住问他,“生活这么困难,对党委政府有没有什么要求?”大爷不仅连说:“没有,没有”,反而流着眼泪说,“很对不住啊,让政府为我担心了”。多么淳朴的人啊!当我问他,“山林都给保护区划进去了,树不能砍,有什么想法吗?”他就说了一句话:“这是国家的需要啊!”交谈中,季大爷三次流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七尺男儿,古稀老翁,仅仅因为我们来看他一次,就如此感动。看着大爷每一滴真诚的眼泪,听到他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我的心都忍不住打颤,有一种有生以来从没有过的感动。我想起问老村长季陈昌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时,这位当了二十年村长的老同志也说:“现在不错了,没有什么要求。”从陪同的村干部那里我了解到,老村长的生活并不宽裕。这就是我们的山区群众、农民兄弟。
还记得昨天刚到这个村子,很多得到消息的村民老早就在村口等,一见到我就兴奋地说,“市委书记真的来山村里住一个星期,这样的事真是没见到过!”从村民的言行中,从季大爷的眼泪里,我不仅看到了山里人的淳朴,而且觉得很愧疚,也难以想象,这就是以前有名的上访村。我们真应该好好反思一番,现在下基层真的太少了,为群众解决的实际问题太少了,给群众的实惠太少了。群众的要求并不高,而且打心眼里拥护党的领导,支持政府的工作。虽然我们给予他们的是微不足道的,就像今天,仅仅是一壶油、一个小红包,但在他们的眼里、心里放得如此大。我们给予群众的仅仅是一分关爱,群众就给我们十二分的支持。面对这样淳朴的群众,面对他们如此贫困的生活,作为父母官,我感到愧疚难消,寝食难安,坐立难定。
炉岙村,是省级欠发达乡镇的贫困村、高山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前几年,这里的村民因为山林不能砍伐,上访不断,是省里有名的上访村。当初选择来炉岙蹲点,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像炉岙这样的凤阳山毗邻村,龙泉有27个,像炉岙这样地处高山深山的贫困村,龙泉更是近百。解剖“炉岙村”,对其它26个凤阳山毗邻村、龙泉高山深山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炉岙村关心支持的力度,派出得力干部,引导该村发展农家乐。虽然炉岙的农家乐刚刚起步,但是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观念却也正悄悄的转变。由此可见,我们只要经常下下基层,多帮群众解决几个实际问题,找出发展致富门路,群众是不会与我们离心的。
炉岙村还有13户人家年人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大都是老人,缺少劳力,让他们搞“农家乐”是不现实的,既没财力,更没体力,如何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是一个需要重视、值得思考的民生问题。龙泉作为我省一个欠发达县市,扶贫脱贫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都说发展是政绩,实际上脱贫同样是政绩;工业发展壮大是业绩,农民转移下山同样是业绩。农村人口占了我们全市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而其大部分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尤其在高山远山地区。我想来想去,觉得富裕农民首先得转移农民,同时对这些高山深山里留守的困难群众,要真扶贫,扶真贫,给予输血式扶贫,产业性扶贫,切实让“季大爷”们能够过得好一点,泪少流点。
2007年4月4日晚于炉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