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个多小时的血液分离过程中,陈蓓蓓始终轻松面对
血液在细管里无声流淌,转动的血细胞分离机,将宝贵的造血干细胞一点一滴过滤出来……昨天下午,来自温州的爱心妈妈陈蓓蓓(化名),在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一病房内,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捐献。她捐出的这袋造血干细胞,今天将坐上飞机,送往千里之外的西安,为大学生小周重燃生命之光。
陈蓓蓓是温州市某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工作人员。去年3月,她到温州市红十字会献了5毫升血样,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去年年底,她的血样与西安一名患白血病的大学男生小周初配成功。经过高分辨配型、体检等一系列程序,今年4月1日,她从温州来到省中医院,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千里血援的故事在这个春天温情上演(详见本报4月2日A8版报道)。
睡不着也不吃安定
昨天中午12时30分,陈蓓蓓躺上病床,伸出了胳膊。在这之前,她做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就是上厕所。“4个小时内,我要一动不动地躺着。”她笑着说。
跟4月1日初到杭州相比,陈蓓蓓的脸色显得有些苍白,但精神还不错。
她告诉记者,这几天,因为打动员剂,吃了不少苦。从4月2日起,她每天早晚8点要各注射一针动员剂,目的是将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血液中来,一共要打9针。
医生告诉陈蓓蓓,打了动员剂后,可能会有酸痛感。不过,陈蓓蓓没想到酸痛还挺厉害的。“注射完后的三四个小时是最难过的,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睡觉也受到影响,昨天晚上我只睡了3个小时。”陈蓓蓓笑着说。护士看她睡不着,问她要不要服一片安眠药。陈蓓蓓不吃药,她担心服了安眠药,会影响到造血干细胞的质量。
陈蓓蓓就是这样,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丈夫客串“按摩师”
在陈蓓蓓捐献时,丈夫胡敏一直守候在妻子的床前。“我们本来想到西湖边玩玩的,医院离西湖这么近。但她说全身酸痛,结果我们每天都在房间里,聊天看电视看书。”
胡敏有自己的公司,这一段时间正是生意繁忙的时候,为了给妻子打气,他放弃了手中的生意,把儿子阳阳托付给了他的父母,当起了妻子的“全陪”。这几天,他又当起了妻子的按摩师,妻子睡不着,他就陪着她,一边跟她聊天,一边帮她按摩。
血缘故事不断上演
在陈蓓蓓隔壁的病房里,住着衢州幼儿园的教师孙晓晓(化名)。她也是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她跟陈蓓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同是31岁,同样有一个儿子,甚至连被帮助的病人,也在西安的同一家医院里。
昨天下午2点,孙晓晓从西湖边散步回来,走进了陈蓓蓓的病房。“你感觉还好吗?没事吧?看到你这么平静,我就更不怕啦。”
孙晓晓是衢州首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是前天住进省中医院的,从昨天开始打动员剂,4月9日和10日捐献。她要救的,是一名16岁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少年。
昨天下午4时许,陈蓓蓓的第一次捐献顺利结束。“今天采了70毫升,我们要把它放进冰箱里,温度控制在摄氏4度。明天还要再采一次。”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介绍说,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要在48小时之内输入病人体内才能生效。
今天上午,陈蓓蓓将再次捐献7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下午,浙江省红十字会将派专人乘飞机将两袋宝贵的“生命种子”送往西安西京医院。届时,本报记者将一同前往,记录这场两个城市之间的“生命接力”。得知记者要到西安去,陈蓓蓓要记者稍给小周一句话:勇敢一点,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