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日,县委书记陈建波带头转变工作作风,轻车简从,到云峰镇隔溪村开展深入、细致的蹲点调研。
在隔溪村充实忙碌的一周里,村干部、村民的创业激情被充分点燃,全村发展项目的脚步明显加快,给全程跟随的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采访期间写下《蹲点札记》,以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展示此次蹲点调研成果。
一、每天“必修课”
每天早饭后,陈书记不晒太阳、不喝茶,都在重复一个习惯——走访农家。这户那家问,每家每户聊,直到大伙都干活去了,书记又开始新的工作。
这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
与平常的走访农户不同,我总结了一下,特点有“三多”:问的最多的是农户发展茶叶的热情,鼓励最多的是发展愿望强烈、想干事业的人,表扬最多的是敢于创业、勤劳致富的“先行者”。
两天下来,几乎所有的农户就都走访完了。许多村干部、村民告诉我:以前只在电视见过县委书记,现在他吃住在咱村,还与我们一起话发展,聊隔溪村的未来,这是我们的福气,更是隔溪村的机遇。
蹲点调研,分秒必争,真切地想为隔溪村做点事。在这堂简单的“必修课”上又一次得到了体现。
二、书记学说遂昌话
“房(饭)跌(吃)了繁(没有)?”虽然还显得生硬,陈书记开始学起了遂昌话。在走访农户中,他还不时冒出一两句,引得群众合不拢嘴。他们说:“陈书记一点架子也没有”。
说得不算好,群众却乐听。书记学说遂昌话这件小事,给我的启示却很大,让我联想到干部的农村工作方法问题。有些干部经常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难以开展。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是否真正想深入、心入的问题。
在农村工作,没有好的方式和方法,即使出发点良好,也很难得到群众的认同和认可。动员群众,推进工作,最需要的就是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打交道,与他们平等对话与交流,惟有如此,才能取信于民,扎根于农村,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学说遂昌话,是短时间里寻求与农村群众打成一片、实现干群和谐的一条捷径。
三、久违的鼾声
翻山越岭看产业现状,夜访农家听民声,开建言会理清思路……蹲点的几天,都在紧张忙碌,神经也处于绷紧的状态。作为工作人员,想装出不累的样子,却难免“原形毕露”,明显露出了疲态。甚至,一位工作人员由于劳累,平时不打鼾的他却鼾声大震,“吓坏了”隔壁的同住者。
这几天调研,确实累:每天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书记前面健步如飞,后面,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却有些“被动”,一不小心,就落在后面,赶不上趟,惟有“奋起直追”。
我总结了一下,写了一个歪联:调研永不停歇,服务从不止步——为民爱民。
四、一个村庄的春天
刚到隔溪村,很难想像,这个“外表”看起来还不错的村子,竟然没有一个“支柱产业”,全村的发展全维系在“打工经济”上。全村250多个劳动力,近一半外出打工。陈书记专门到各家猪圈转了转,发现全村只养了69头猪,农民由于寻找不到好的产业发展门路,还有一些“懒劲”。
不改变现状,这个村难有长远发展。陈书记与村干部、村民聊天,聊得最多的发展,谈得最多的仍然是发展,在村不同场合和会议上,他反复强调这样一个理念:“打工经济是短期经济,不抓产业项目,一个村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产业,产业,还是产业!通过农户走访、现场调研、村产业重新定位,隔溪村发展茶叶的思路一天一天清晰起来,土地整理、桥梁改建等项目也被一一敲定。4月5日,全村数十名有志于发展茶叶的村民,一同踏上去松阳等地“取经”的路途。从出发前信誓旦旦的表情中,从参观中惊讶羡慕的眼神里,我读懂了村民的心理:珍惜机遇,加快发展。
这一次,一个村庄的希望重新被点燃,村民的创业的激情再次迸发。我想,一个村庄春天的帷幕已经悄然拉开,隔溪村即将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祝福村民,祝福隔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