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平安浙江每一处”系列追访
浙江在线4月6日嘉兴讯(记者 李敏)在嘉兴市,平安细节随处可见,“夜间的治安巡防队”,“企业的综治联系点”,“维稳专项资金”、“执行威慑机制”,一件又一件向基层不断延伸的平安理念正在生根发芽。
2006年,经市统计局抽样调查,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居高,达到97.91%,高于全省平均数3.14个百分点。
7个县(市、区)分别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市、平安县(市、区);全市74个镇(乡、街道)通过考核,全部达标。
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群众来信来访同比下降16.99%,去省上访批次和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7.6%和64%。
全市刑事犯罪案件总量下降,下降幅度为4.02%;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各类事故相关指标全面下降,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9.37%、7.8%和27.51%。
摆在记者案头的数据清单,罗列出一当地平安创建工作的实现轨迹。
让“综治进民企”成为“嘉兴经验”
近几年,嘉兴市民营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出现了“空白点”。
据对嘉兴下辖的平湖市调研显示,该市涉及企业劳资纠纷占当地劳资纠纷总量的82.1%,企业中发生盗窃财物的案件占盗窃案件总量的12.37%,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犯罪案件占全部作案人员的11.47%,发生在企业内的火灾事故占全部火灾事故的32.26%,工伤事故大部分发生在企业。
针对这种状况,市综治委极力寻找问题的破解之举,经过调查研究,嘉兴创新性地提出并有效推进了“综治进民企”工作。
市平安办负责人说,当地建立健全企业治安法人责任制,促进企业的平安建设,让企业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和义务,合力解决企业综治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干事、有章理事”。
到去年底,该市200人以上的规模民营企业中,“综治进民企”工作覆盖率达到100%。通过“综治进民企”这种形式,绝大多数企业内部建立了综治工作网络,承担起企业治安防范、矛盾调解、安全生产、法制教育等职能,使“谁经营、谁负责”的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得到落实,强化了社会管理,促进了企业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实现了企业发展、社会稳定、职工满意的“三赢”目标。
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推广了我市“综治进民企”工作经验,中央综治委副主任陈冀平充分肯定“嘉兴经验”具有“先导性和示范性”。
“六个未发生”的背后是什么
当地的政法工作者都习惯谈“六个未发生”。这些指标显然直接关系着当地平安与否衡量与打分。
“未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事件,未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事件,未发生重特大刑事犯罪案件,未发生严重影响经济秩序案件,未发生特大安全事故,未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全市市、县、镇三级均没有发生平安建设的‘一票否决事项’。”
300多万人口的地级市,7个县、市(区)的规模,居然没有发生过“一票否决事项”,这是运气,还是当地平安培育真得找对了土壤?
制度的确立保障了机制的运行。全市各地新增科技防范投入3452.55万元、各级平安办工作经费1200余万元,平安建设的保障力度增强,海盐县去年新招聘150名社区专职保安员,并将县财政对全县保安员的补贴由年人均2000元提高到8000元,仅此一项增加投资达350万元。
平安建设的机制创新力度增强,最早在全省推出建立“维稳专项资金”、“执行威慑机制”等新的举措,通过利益协调手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嘉兴市最早在全省探索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司法信访联动中心”,落实综治、司法、信访人员集中办公,整合各有关部门的力量,联合开展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2003年底,全市74个乡镇(街道)中心建成率达到全覆盖。
近年来,该市96%以上的矛盾纠纷在“中心”得到有效化解或妥善处理。在抓“中心”力量整合、工作规范的同时,又在村一级设立接访站(点),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延伸到村头、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