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用机器修剪茶树。陶玉其 摄
美丽的余杭径山上,采茶工们腰系茶篓,头戴斗笠,点缀在茂盛的茶地里,好一幅山地茶园的风光画,可是当你极目远眺,会发现在最高的山头兰花坪上,成片的茶篷被裁去了2/3的高度,和山下的郁郁葱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巨大的采茶工缺口,让茶农们不得不忍痛挥剪,来不及采的嫩叶遍布茶径。
“漂头机”马达轰鸣
嫩叶儿遍布茶径
“我们把这叫做‘漂茶’,我们两个人干一天,能漂30多亩茶地。”来自云南的采茶工段世银和郭天兵这几天成了“漂茶工”,他们一人一头抬住30多斤重的“漂头机”,在山头上伴着马达的轰鸣声工作着。
“漂头机”的刀锋大约有1米左右长,段世银和郭天兵两人分别立在茶树的两旁,往前横切茶树,在他们的身后,茶枝茶叶应声飘落。茶树原本已经长到了50多厘米高,一漂下去,只剩下了10多厘米。“把来不及采的茶叶漂掉,来年能长得好一些。”
径山海拔有400米高,车子从山脚开到山上就要半个小时,而从通车的山路到漂茶的兰花坪山头还要再“爬”上半个小时。茶地的土质很特别,当地人叫它“香灰土”,非常滑。
这样的山势,从早晨6点工作到晚上7点,中午下来吃顿饭,每天上下山头两回,还得背上沉重的“漂头机”,段世银和郭天兵工作得不容易,可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只可惜那漫山遍野、散落茶径的嫩青叶儿:“兰花坪上的茶叶,市场上得卖600多元一斤呢!如果这批茶不剪掉,到5月20日左右还可以采2茬,多可惜……”
双倍工钱请不到人
采茶工只摘一级茶叶
昨天,兰花坪上有3台“漂头机”同时工作着,一天下来,就有近百亩茶树被漂掉嫩叶。兰花坪茶园属于径山镇四岭名茶厂,该厂业主李生龙介绍,“漂茶行动”将持续近四五天,总数近400亩,以每亩大约25斤干茶,头茶尾茶平均每斤300元的价格计算,损失产值近300万元。“没办法啊,这些嫩叶来不及采,如果不及时‘漂’掉,会吸收茶树的营养,对生长不利。”他无奈地说。
可是,茶农、茶厂们损失的绝不止这些漂掉的嫩青叶儿。
昨天,在兰花坪山脚下菜茶的7号采茶工告诉记者:“茶厂定的规矩是一级青叶每斤16元,二级的打8折,三级的打7折,我尽量挑一级的摘,一天能摘六七斤。”
“我就是要他们采摘一级径山茶。”李生龙说,采茶工的短缺,让他不得不在“量”和“质”之间做抉择,一级茶叶的售价更高,同时也为了来之不易的品牌,他决定选择后者,“1250亩茶地,只有250多人在采茶,缺口近300人。二级三级茶叶的生产大部分放弃了。”
请不到采茶工的李生龙,出的工钱平均在每天70元左右,几乎是龙井采茶工们的两倍。
人手一年比一年紧
早茶改回传统种
年前,李生龙就从外地预约了480多位采茶工,加上本地采茶工,本想足以应付今年的采茶难题。不料,3月初,径山一带茶园遭遇“倒春寒”,原定的开采日期被迫推迟。预约的采茶工纷纷赶赴其它地方采茶,李生龙只好紧急从安庆、湖北等地招了120多位采茶工,但人数还是远远不够。
据径山镇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径山镇拥有1.4万余亩径山茶,径山村、小古城村、双溪村、长乐村、其他大小茶厂等等都有情况不等的采茶工短缺现象。全镇大约还缺少600位左右的菜茶工,因为来不及采,这些嫩叶都要被“漂”掉。
据径山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分析,最根本的是茶叶品种问题,四岭水库的存在使得周边的水气重,一遇“倒春寒”就容易受冻,而近几年茶农过分追求早熟品种,增加了风险。
余杭区农业局江局长告诉记者,采茶工短缺的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余杭总共6万多亩茶园,3.05万亩径山茶,每年需要3~5万名采茶工,因为早茶面积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悉,该局将尝试和西部某些劳务输出县签订劳动力的培训和输入协议,以解决这一难题。
另外,早茶品种的高收益高风险让茶农们心生忐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茶厂负责人透露,今年秋天,他将把400多亩早茶品种改种为传统品种,以规避此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