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星期三 晴
小超市承载“大文明”,这是我在双红村蹲点的深刻感受。
双红村综合服务社有两家小超市,东边一家88平米,店主叫黄永良;西面一家112平米,店主叫吕跃良。两家小超市的房子都是村里的,店主都是本村村民,通过招标取得经营权,都有统一的店面标识:“供销连锁超市”,而且有编号。双红村的两家小超市人来人往,生意都不错。店主乐呵呵地告诉我:“店里主要顾客是农民,现在农民条件好起来了,舍得花钱,生意也好做。”
村子里的小型超市虽然小,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市,只是经过改良的综合商店,但其意义是深远的。
(一)农民的消费安全有了保证。平湖市供销总社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联合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市供销服务配送中心。配送中心集食品检测、商品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吸纳了10家食品经营大户和3家企业加盟,与全市综合服务社超市以及100多家农村放心示范店签约结对,定向配送食品和日用百货,实现了批发源头与零售终端对接,架起了放心商品进入农村的桥梁。过去,过期食品、“三无”产品曾一度钻空子流向农村,现在通过主渠道将这些产品逐步逐出市场,保障了农民的消费安全。
(二)提升了农民的消费观念。过去农民选择商品时,往往把价格放在第一位,不大关心质量、品牌、保质期等等。农村小型超市出现后(双红村的小型超市已营业2年),农民逐步习惯了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货比三家,选择信誉较好的品牌,仔细看一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农民的维权意识强了,这毫无疑问是农民消费观念的很大提升。
(三)培养了农民的文明素质。过去的农村路边小商店比较简陋,经营者、消费者隔着一张柜台做买卖,没有明码标价,也没有多少挑选余地。现在不同了,农民可以直接登堂入室,到明码标价的小型超市享受自助服务,有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可以买到当前最时尚和流行的品种,甚至还可以订货。农民逐步习惯了自选商品、看好后放回原处,也不会在店里随地吐痰、丢垃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文明购物的习惯。无形当中,小超市成了传播现代文明的窗口。
(四)拉动了农村消费。农民买东西喜欢图个方便,过去小商店里商品少、购物环境不好,想买的品种往往没有,于是可买可不买的就不买了,有机会进城再说。现在村子里有了小型超市,城里大超市有的东西,这里基本上也有,现在手头也宽裕了,到超市转一转买点东西,成为农民的一种休闲方式,自然而然就拉动了消费。
(五)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小型超市是农民中心社区的一项内容,旁边有图书室、乒乓球室、篮球场等等,超市里有各种文具、球类商品,与文体场所相辅相成,使农民经常性的文化活动成为可能。比如双红村隔三岔五就有农民篮球比赛,村里的小超市近两年已经卖出了80多个篮球。昨天下午我们调研组和双红村村民分别组队,进行了一场篮球友谊赛,打得热火朝天,引来了上百人观战,农民的参与意识很强,这种农民自发的文体活动才会真正有生命力。
农民中心社区不但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村级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农村公共服务问题,还使那些在城市化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农民重新找到了被重视的感觉。城里的超市延伸到农村后,它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几个标准货架的问题,更是农民的生活观念,小超市承载了“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