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大学生找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上周在杭州举行的新春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招聘会——2007年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进企业,不进公司,而是四处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不考到“金饭碗”,决不停下脚步。他们有一个很新鲜的名称——“考碗一族”。
“考碗族”眼里
只有公务员
“早上的火车,投完简历,下午就回去。”上海某知名高校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刘明,7日上午风风火火赶到杭州招聘会现场,一共投了10多份简历,全都投给了事业单位。
和刘明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几个同学和朋友。他们和其他应聘者不同,不到处撒网,而是目标明确地只挑事业单位投简历。
“我们(投简历)一般都不投公司。”刘明说,“我们就想当公务员,要是当不成,进事业单位也行。”
刘明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时间,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这5处的公务员考试时间和事业单位的招聘用黄色荧光笔标了出来,非常显眼。
从2006年11月26日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到现在,刘明在半年时间里已经辗转了多个省份,参加了多次公务员考试。刘明的大四生活就是在考试中度过的。
最早是国家公务员考试,是“去(上海)市区考的”。接着是省级公务员考试。他本来想上海和浙江的公务员都考的,但发现时间上有冲突,“上海是1月6日、7日考试,浙江是7日、8日考,没办法,只好放弃上海,选择了浙江的”。
接着,刘明又参加了江西省的公务员考试。
“江西虽然不如浙江上海,毕竟也是多一个选择。”这次刘明报考的是离浙江比较近的鹰潭的公务员。
现在,刘明又在准备考江苏省的公务员了,4月9日报名。利用报名前的双休日,刘明来了一趟杭州。
“知道今天杭州有场招聘会,有好几家事业单位,都挺不错的,就赶过来了。”刘明说。
刘明找工作的方向十分明确,那就是绝不去企业。“我实在不喜欢进公司、企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经常加班加点,而且工作岗位也朝不保夕。”
为捧“金饭碗”全国各地巡回考试
和刘明一样,有这么一批毕业生,为了各种质地过硬的“饭碗”而奔波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之间,历经“考途”劳累却精神振奋。他们被称为“考碗一族”,在大学最后半年里为公务员职位和事业单位的岗位而“全国巡考”。
“族”里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有个女硕士,很牛,一年时间考遍了湖南、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等10个省市。”
根据“族内”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就意味着拿到了“金碗”,省级公务员是“银碗”,地市级是“铜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而事业单位,虽然不如公务员,但也能算是“金饭碗”。
“我有一张全国各个省份公务员考试的时间表,但是有选择地去考。”刘明向记者透露了他和他的“考碗一族”的价值标准:多考级别高的,如中央和省级的公务员,少考基层的公务员;多考经济发达省份的,少考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离家越近越好。“原因就不用说了吧。”
“考碗”的开支是个不小的负担
为了实现自己的“考碗梦”,“考碗族”首先必须面对不菲的考试成本。
“报名、交通、食宿、通讯……随便哪一项都要花钱。”浙江大学大四学生周静(化名)说。
在前后4个月的时间里,周静报考了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湖北省(老家)、浙江省的公务员,在“考碗一族”中,算是比较普通的了,可她还是觉得费用有点高。
“报名费每门50元,资料费没底,自己看着办,也得好几百吧,还有交通费,更没底,不是寒暑假火车票也不能打折。”
为省钱,“考碗族”也有自己的办法。刘明去江西考试时,就用同学的学生证买了一张半价的火车票,住的也是同学家。
“吃可以将就,住可以住同学家、朋友家,但交通费,报名费,资料费什么的就没法省了。”周静说,这让她在大四学期几乎月月超支。
周静给自己的考试预算是2000元,早已超支,不足的部分得硬着头皮继续向家里伸手。
周静半开玩笑地说,她只担心费用问题,对考试难度倒不怎么担心,“全国各地都差不多,我们这类人,别的都怕,就是考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