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月4日
地点:巨屿镇方前村
从当文成的县长开始,我到方前村已经N次了,但象这样自带铺盖下村蹲点,轻车简从进村入户与百姓谈心共话家常,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是第一次。昨天我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了个会,今天起了个大早,到农户家走走。
方前村位于巨屿镇小城镇扩展区内,南临飞云江,北接珊溪镇,原双珊公路穿村而过,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麦屿地块为县地震安置小区所在地。地震是一场灾难,但事物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当初规划地震安置小区我就动了心思,要长远规划,形成规模进行人口集聚,把这场灾难当作一次发展的机遇。现在效果出来了,20多米宽的滨江大道沿飞云江的北岸直铺而上,绵延两公里,气势宏伟。632间楼房一幢幢沿江拔地而起,虽然正在建设中,但是已经看出了蓬勃的生机。王建满书记对灾区重建非常满意,并寄语我们要好好发展。
在路口,我遇到了行色匆匆的村民苏德锋。“去哪里啊,老兄!”我上前打招呼。“房子快建好了,我到新房看看还需要准备什么东西。”“对灾后安置还满意吗?”“很满意。”苏德锋说,“当初安置地基买过来只有4万,小区环境这么好,有人出8.5万买我的地基,我不干。”“房子建好了有什么打算啊?”“我正愁这个事。盖了房子欠好几万的债务,原来村里有鞋包厂,我务农妻子在家做鞋包,夫妻俩个每月有上千元的固定收入,现在厂已经停办了。家里孩子还在读书外出打工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说不上几句,苏德锋就走了。我问周围的村民,在重建拆迁户中有没有最困难的群众,他们告诉我,底保户吴盛最困难。
吴盛夫妻暂时寄居在他们女儿家里,没有碰到他本人,从邻居的嘴里了解到吴盛的基本情况,大儿子外出做衣服,没赚到钱已经好几年没回家了,二儿子已经去世,第三个儿子是个残疾人,两个女儿闲赋在家里,家境不是很好。去年他家遭遇地震后,分到了两间地基,他卖掉一间可以盖起一间。“政府很照顾他,让他们夫妇享受底保,给他补贴。”邻居说。看到家徒四壁的吴盛的家,我的心阵阵缩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他们的儿子、女儿有好的工做,赚到钱,家境好起来,他们夫妻的境遇就不会是这样了。灾民房子建起来了,怎么让搬进来,安得下,让他们有就业出路富裕起来,看起来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午我与村书记苏德兆在村委会办公楼相遇。苏德兆是个能人,在湖北、山东、江西等省开了157个羊毛衫连锁店。他告诉我方前村有1370人,村民经商意识很强,905劳动力,有500人外出,大部分是小老板。村里人均耕地只有2分4,他的致富经就是带领村民外出开羊毛衫连锁店,他出一半本钱,每月支付合伙村民500元生活费,利润对半分。他说这几年他已经带100多村民外出经营了,村民一般一年能拿到2万元的纯利润。100人是个不少的数目,但对于全村来说毕竟还是少数。其他在家开不起店的老百姓,他还找不到让他们致富的好办法。
“麦屿地震安置小区建成后,可将方前村与穹口村连在一起,总人口可达4000余人。我们引进一些来料加工企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可以打工,你说好不好啊?”我问。
“那很好,吴书记。村民经常跟我讲起他们最盼望的是有安定的生活有固定的收入。我们村原来有2个鞋包厂经营的不错,后来安徽、江西的民工到瑞安、仙降鞋厂周围租房办厂加工鞋包,非常便利工资也低,这边就没生意了。”苏德兆在村里深知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他有想过引进企业但他吃不准引什么企业,该如何去做。我与他就方前今后发展聊了起来。其实依托巨屿资源优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方前村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组织村里包括村书记在内的几个经商能人,在村里定期上课,手把手教村民经商之道,扩大帮带规模,让更多的农民闯出山门致富。二是与隔江相望的巨屿工业园区企业联系,让农民学到对口技术到园区打工。三是政府组织人员外出招商,引进来料加工企业,让农民在家门口有固定的收入。
走访中,我感触颇深。“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道口一个引导的箭头。”县委书记和镇委书记、村书记一样,是一个地方的领头雁。如何带领一方百姓走上致富康庄大道,书记就是一只手,一个箭头,在百姓最需要你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手牵他们走过,在百姓不知所措的时候,拿出思路指引他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