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为民办的10件实事其中有一项——健全就业培训服务体系。2007年的目标是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1万人。
4月11日,本报桥梁邀请原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李明法、杭州市人大代表李书贵、杭州市政协委员程新杰一同走进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杭州中心,与在校大学生、在职参加培训人员等共话就业问题与培训机制。
学会用培训武装自己
“工作后才明白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就业环境、业务需要、竞争上岗,种种客观因素“鞭策”着人们必须不断“充电”才能立足于职场。对于这些,周华锋和陈苏燕两个初涉职场的年轻人感受尤为深刻。
周华锋目前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学历本科。“我的专业是装饰绘画,和工作不对口,但如果离开了现在这个公司,要找其他好单位心里没谱。”看到了“危机”,周华锋也产生了再学习的念头。
而嘉兴女生陈苏燕已经步入就业后再深造的队伍中。陈苏燕是大专文秘毕业,她知道,学历不高,如果再没有强项就很难在单位立足。于是,陈苏燕想到了口语培训。
针对两人的情况,李书贵做了分析。“要有一个观念,那就是绝非一次就业定终身。现在有些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要求的就业能力不对口,以至于有部分学生产生职场不适,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但其实,有些培训完全可以在教育期完成。另外,在职人员在自费培训的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去一些高等院校做做旁听生,这是完全免费的,而且受益非浅。”
一技之长行天下
“80”后的钱一敏2002年从轻工技校毕业,学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学历上的欠缺,他只能辗转在一些公司工作,时间都不长。
江云旭来杭州打拼多年,从一个普通高校毕业生,到现在一家公司的人事主管。一路走来他的经验就是,自主学习。
政协委员程新杰说了句话,让在场的几个年轻人很有共鸣。“一技之长行天下。”程新杰说,现在有个现象十分有趣,职高生、技校生的就业率都非常好,而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如何就业却成了难题。“也就是说,有一技之长的人,社会对他的需求量要相对大的多。”如此一来,每个寻求发展的人都应该有意识地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要提早锻炼自己
曹玲玲,杭州工商大学大三学生,也属“80”后。用她的话说是轻松而又糊里糊涂地过完了大一大二的生活,直到现在才意识到要考证、考研了,才知道找工要先打基础。
原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李明法,退休前曾从事教育事业30余年。他说,曹玲玲的情况,普遍存在于现今的大学生群体。“这个群体迷茫,不知道路在哪里。高校老师和学校都有义务营造一个氛围,让学生们早明理,立观念。”
杭州市就业服务局局长李书贵也说,毕业生在最初找工作时,动手能力的确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和培养。如今,教育部门等单位已在适度增加大学期间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今年,杭州市政府还将建设一座开放、公益、多工种的实习基地,大学生可以在就业前先锻炼起来。通过劳动部门的推荐,毕业生可以在见习基地进行3—6个月的工作,目前已经有90%以上的学生通过基地找到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