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上的茶叶交易市场
-贡茶在“斗茶”中诞生并运往朝廷
-青年男女借春秋社日暗生情愫
在浙江中部的磐安县大盘山区发现了一个古茶场———玉山古茶场。它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国内现存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雾锁千茶树,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阳春三月,我们特地到这里一探“庐山真面目”。
高山台地上的古茶场
玉山离磐安县城40多公里,地处大盘山北麓,海拔在600~800米之间,为火山形成的山顶台地,其土壤略带酸性,且终年云雾缭绕,是种植茶叶的理想场所。
玉山古茶场地处玉山的玉峰山下,距天台、新昌各50公里左右,地处历史上由婺州通往天台、新昌、宁波的古驿道旁。现存的古茶场分茶场庙、管理用房、茶场三个部分,建筑坐北朝南,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占地2940平方米。关于古茶场已发现的记载可追溯至宋。现存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年)由当地的名士周昌霁主持重修的。
最西端的是茶场庙,它是明代遗存建筑,主脊檐饰有双龙图案,主脊檐、二脊檐上下都刻绘着石灰雕与壁画。大门上方是周昌霁的手书“茶场庙”石匾。庙内供奉着“茶神”即“真君大帝”许逊。
与茶场一墙之隔的是茶场管理用房,是古时朝廷官员在此征茶、征税办公的场所。据说,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经建有茶场和茶场庙,设有“茶纲”,到清咸丰二年,朝廷委派东阳县衙管理茶场,立“奉谕禁茶叶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白术洋价称头碑”、“奉谕禁粮食洋价称头碑”三大碑。
从管理用房旁边的耳房转出,就是古茶场。古茶场在空间上,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
古茶场的功能
陆羽在《茶经》中说:“产茶者十三省四十二州,婺州东白者为名茶,大盘山、东白山产者佳,列为贡品。”
玉山在唐代即为贡品茶“婺州东白”的产地,茶叶产量很大。因此,列朝列代都很重视。唐朝设贡茶点采集贡茶;明代时设“巡检司”对其茶场实施管理;清代时,茶场由东阳县衙派人进行管理。但是在清末由于国力衰弱,茶叶产量也大不如前。但即使这样,仍然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产茶万担,销杭、嵊、绍每担银十四元”。
古茶场的另一个功能是茶税的课征。在唐代中期以前,种茶、买卖茶叶并不征收赋税。唐中期后,由于茶业的发展成为一种大宗生产和贸易,加上安史之乱后国库拮据,征收茶叶赋税逐渐演变为一种定制。到了唐文宗时,为尽收茶叶之利,推行茶叶专营专卖的榷茶政策。玉山古茶场正是这样的茶叶交易场所,茶商在产茶季节住在那里采购茶叶,因此不必纳赋,只出场租费。
古茶场的最左边是茶场。茶场由前后三进和二侧厢房组成,通面阔20米,进深37.56米,依次由大门、小天井、第二进、大天井、第三进组成。整座建筑为清末民初重建,为一上下两层的楼式建筑。楼下为交易场所,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固定摊位,即是小店面的商铺;另一部分为散摊。楼上的结构为四面通连的走马楼,其整个楼的功用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前面的廊为整个建筑楼的通道,便于楼上各个部分的联络。二是“斗茶”之所。每年春秋茶叶上市之际,由官府派当地管理茶场的官员主持“斗茶”。当地茶农将各色不同等级的茶叶送至楼上,当场冲泡,根据茶叶的色、形、味、香等确定茶叶的等级以及价格,上品悉数收入“贡茶”,其他的则由茶商自由交易。三是楼上的其余场地均构成小间,以供各地茶商住宿及堆放茶叶之用。
民俗茶文化放异彩
古茶场在民国初年,逢五逢十的市日除各地茶叶外,各种山货都聚集到这里,甚是热闹,但最热闹的还是春社与秋社。
春社的日期为立春后的第8个戊日,秋社则为立秋后的第8个戊日。清晚期后,春社又改为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秋社改为十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
春社日,当地的茶农,特别是那些采茶的姑娘大嫂都刻意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真君大帝”,然后聚在茶场里观看社戏。清末,又将春社的社日和元宵节合在了一起,附近各村的“灯龙”都要来朝拜“真君大帝”。清代东阳县令汤庆祖在《茶场春社》中这样描述:“年少女郎连袂生,看灯都集煮茶亭。”
物资交流大会是秋社的一大特色,人气大大超过春社。谢茶神是秋社的一项重要活动。据传“真君大帝”许逊的生日也恰好是十月十六,正好与社日相合,于是在这日里便有了竖大旗的活动。这大旗便是龙虎大旗。龙虎大旗本是道教中的一种仪式,据说始于东晋。到了明代的嘉靖年间,倭寇屡屡侵扰沿海,玉山人民为了抗击倭寇,便利用茶场的秋社,以祭许真君、竖龙虎大旗号召抗倭。从此相沿成习,竖大旗便成了秋社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现在尚存一面较小的清代古旗,其长16.1米,宽17.6米,面积约283平方米。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看到最大的旗,摊开来有一亩多地大。正因为如此,秋社的规模和热闹情景便大大地超过了春社。(感谢磐安文物办厉仲云同志对本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