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证所昨日公布的"有价格涨跌幅限制的日价格振幅达到15%的前三只证券"中,杭萧钢构名列首位,昨日振幅达到了20.1%,成交额达到4.23亿元,而3月份其累计振幅只有46.46%。
经过连续涨停、停牌,遭受市场质疑、证监会调查,掀起一连串风波的杭萧钢构(600477.SH)昨日又一次登上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异动个股榜。
在上证所昨日公布的"有价格涨跌幅限制的日价格振幅达到15%的前三只证券"中,杭萧钢构名列首位,昨日振幅达到了20.1%,成交额达到4.23亿元,而3月份其累计振幅只有46.46%。
昨日,杭萧钢构以16.95元低开,随后其股价在盘中盘整,早盘一度出现大幅波动,盘中的最低跌至跌停价15.67元,但是随后小幅上升,直至午盘一点半左右仍然表现平稳,成交量甚小。随后,大量买盘的出现使其股价在15.72元开始大幅攀升,迅速上升,在两点十分左右攀至昨日最高价18.82元,完成了盘中大涨3.1元的过程,尽管随后股价有所回落,最终仍然以17.64元报收,上涨0.23元,涨幅1.32%。
此外,昨日杭萧钢构的换手率也高达24.07%,位列沪市第三,市盈率则达到了107.08倍。
上证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昨日杭萧钢构最大累计买入金额仍然来自"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深圳红岭中路证券营业部",累计买入1365.06万元。
本周以来,杭萧钢构股价日趋平稳,但是换手率却一直高企不下。4月16日其股价仅上涨3.72%,但是换手率达到了24.64%,成交额也达到了4.83亿元,仅次于4月11日的5.24亿元和34.07%的换手率。17日,杭萧钢构股价下跌6.59%,成交额达到了3.01亿元,换手率也达到了15.89%。
一位券商人士指出,杭萧钢构的股价昨日由跌停翻身,盘中大幅震荡,显示了投资者对其分歧加大。一部分投资者逐渐相信其340亿元人民币大单的真实性,从而充分看好其未来业绩。而另外一部分投资者则可能是之前杭萧钢构股价大涨的获利者,从而继续抛出其股票,获利出场。
谁在纵容神话:一个杭萧没倒下更多钢构站出来
如果说资金是牛市快车的能源,那么,业绩就是高速公路的买路钱。今年的股市,讲的是业绩的故事。
平均业绩涨四成已经不算故事,精彩的故事都是成倍成十倍地增长。业绩成为驰宏锌锗最大的亮点,每股5.88元的收益,10送10并派现金30元,堪称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大红包。其股价从2006年初牛市启动之际的10元上涨到除权前154元,翻升约15倍,第一高价股谁敢争锋?
资源是驰宏锌锗的优势,但具有资源优势的未必只有驰宏锌锗。如果仅仅是锌期市场的高涨预期,驰宏锌锗未必如此之牛。驰宏锌锗的牛,不是没有故事的,它的故事就是大股东将昭通铅锌矿100%的权益注入了上市公司。这本是驰宏锌锗股改中引起极大争议的一个事件。但资产注入送给了驰宏锌锗2006年同比增长692%的历史最好成绩,而定向增发则送给了大股东每股19.17元的最有利的增发价格。相比于现在的股价,谁吃亏谁便宜已经无人能说得清。
驰宏锌锗讲的是过去的故事,杭萧钢构讲的则是未来的故事。对于一份344亿元的"订单利好"来说,10+2+4个涨停板算得了什么!引人注目的是一波三折的故事。纵然订单不假,为何悬念不少?信息披露即使不违规,难道提前炒作就没有蹊跷?订单后面的故事除了问题还是问题。如果不是监管的神经太过敏,就是监管碰到了最牛"钉子户"。
一个杭萧钢构没倒下,N个杭萧钢构站起来。*ST长控日前发布业绩预增公告说,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将达2.84亿元,每股高达4.73元。原因是相关债权人豁免了公司债务的2.71亿元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收益。上周五股票一复牌,这只每股净资产2006年为-9元、今年一季报为-5元左右的股票,就从开盘的14.36元猛然暴涨至85元,一个上午的换手率达75%,被上证所紧急停牌。
S股,尤其是其中的ST股一日暴富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不过是资产重组这个中国股市永恒主题的老话翻说而已。有道是一俊遮百丑,按照现行会计规则,在资产重组的平台上,不难通过七曲八拐的分拆合并,用公允价值做靓投资收益或重组收益。统计显示,绩差公司去年86%的净利润惊人增速背后,是主营业务毛利只增长19%,经营性现金流增长16%,其高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或重组收益。而只要有办法把垃圾股改造成绩优股,就不愁股价上不去,股价做上去之后,所有的投入成本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倍收了回来。
今年的业绩增长最大的特点是不可比,而最大的优势也就是不可比。自从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也就多了许多更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参股上市银行,参股券商,参股金融期货,可谓当前最为火爆热门的故事。当初一元的股本投入,一登股市的龙门,就成为数倍数十倍的溢价,这虽然不无刺激,但也算不得神奇。神奇的是,有人动的是"壳资源"的脑筋。
没有故事不成市,故事本质上是股市文化的反映。中国股市满市尽是故事会。批量生产的故事,不停地制造着奇迹,同时也大肆透支了业绩,这反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文化。但业绩的故事如果由于太离奇,太玄虚,太粗制滥造,而失去它的市场价值,那也是自找的。在某种意义上,牛皮都是吹破的,泡沫也总是自己破灭的。